浙江在线3月30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张静 记者 王湛)“迷信从哪里来?迷信对我们有什么作用?迷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从青少年时代一直思考的问题。”82岁的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库专家吕洪年,用40年的研究时间交出一份关于民间信仰的答卷。
《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是吕洪年的新作,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在1995年作序。从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到器物崇拜、色彩崇拜等,全书详解108种神物崇拜,剖析神灵崇拜文化的根源和原始信仰的来历。通过宣扬人类早期文明,破除各种迷信,启迪读者珍惜历史。
从小爱逛庙会,村里有文艺演出他也会参与表演,吕洪年就喜爱观察民俗活动。在绍兴新昌中学念高中时,陈桥驿恰巧又是他的地理老师。受到陈桥驿的启蒙,吕洪年逐渐“从第一课堂走向第二课堂,走向民间,挖掘家乡的传统文化”。
“民间有那么多知识文化,不光是书本上的,还有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吕洪年的研究一直秉承“走三条路”的原则。“第一条是研究古典文献,第二条是研究考古资料,第三条是老百姓口头流传的资料。文献、考古、口头三者结合,才能解决民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他觉得,考察崇拜文化的来源是最困难的,“你不能凭主观的想象,而是要找到切实的依据。”
能解释清楚的迷信,吕洪年提到了龙。龙只存在于图腾而不存在于生物界。“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爪似鹰……”实际上,龙的原型在多数学者看来是蛇。
蛇的种类很多,龙究竟是从哪一种蛇神化而来的?吕洪年从多种资料中考证得出龙的原型是蟒蛇。既是蟒蛇,为何不称为蟒而称龙?吕洪年解释,原始时代人们出于对图腾的尊敬,不直呼图腾之名。蟒蛇肤色黑白相间,可称为“杂色”。“龙”字通“尨”,有杂色之义,因而蟒蛇图腾被称为龙,久而久之,人们记住了龙而忘记了龙的原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