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春到下姜
2018年04月22日 08:18:39 来源: 浙江在线 张金豹

1.jpg

春意盎然的下姜村。记者 杨朝波 摄

  1

  杭州西部有个淳安县,淳安西南有个下姜村。

  下姜村不大,却很有些历史。据宗谱记载,北宋靖康年间,渭水郡姜氏从四川迁入此地,距今已经800多年。村子四面环山,东有公峰,西有茂峰,北有化岭,南有银峰,中间是个不大的盆地。盆地间有条小溪,叫枫林溪,自西向东蜿蜒穿村而过,村民们或依山而居,或栖小溪两岸。

  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把下姜村作为基层联系点,每次到村里来,与干部群众无话不谈,时刻把乡亲们冷暖挂在心上,为下姜村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此,下姜村如沐春风,生机勃发,蒸蒸日上,声名远播。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刚过,我就来到下姜。这个季节,北方还是冰天雪地、花木凋零,这里却已是柳丝鹅黄、春意盎然了。一簇簇红梅开得洒脱、开得端庄,娇小而鲜艳的花朵,为山坡林地抹上一团团红晕。一片片油菜花泼辣地开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微风中荡起金黄色的涟漪。山坡上的茶园,修剪得整整齐齐,开始抽出嫩嫩的黄芽,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清香。

  来到预订的民宿,迎面走来一支约有三四十人的队伍。房东说,这几年,来下姜学习的人源源不断,连过年期间,几十家民宿都家家客满呢。

  我和他们一样,也是追随习总书记足迹而来。这些年我就在想,去下姜村住上几天,看看下姜村的变化,感受一下村民的生活。更深层次的期待是,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学习他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的方法,领略他植根沃土、脚踏大地的家国情怀。从下姜村这个窗口,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的轨迹,更深刻地领悟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2

  到了下姜,我们走访的第一户是老党员姜祖海家,这也是习总书记当年走访的第一家。姜祖海家住一幢三层小楼,坐北朝南,院门正冲着枫林溪,院西隔条小路就是村委会办公室旧址。

  2003年4月24日上午,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下姜村。他先来到姜祖海家,亲切地询问姜祖海多大年纪,家里几口人,每年收入多少,收入来自哪里,钱够不够花,粮够不够吃,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接下来又看了其他几个老党员、贫困户和种植大户。最后,在村里,习近平召集大家座谈。刚开始,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有些紧张,习近平见状,亲切地问他,你今年多大年纪,什么时候开始当支部书记?姜银祥回答后,习近平说,和我差不多,我也是20来岁当村党支部书记。姜银祥拿出笔记本准备汇报,习近平笑笑说,不用拿本了,当农村干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姜银祥顿时放松下来,一五一十地谈了村里的情况。听完汇报,习近平讲,村里怎么发展,要很好研究一下,特别是发展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生态保护协调起来。来的路上,我看见有的山顶被挖成了“光头”,这样不好,要给青山留个“帽”。接着他问,你说村里缺技术缺人才,你们村有没有上级派来的科技特派员?姜银祥回答说,没有。习近平说,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来。不久,上级有关部门给村里派来了驻村科技特派员。

  刚进姜祖海的小院,他就热情地迎出来。我打量了一下,楼前的小院收拾得特干净,杂物规整得有理有条。小楼的一层是客厅,厅内摆着一张方桌,四把木椅。厅堂正面,悬挂着习总书记的画像,右手墙壁上,挂着习总书记当年与他全家人的合影。

  谈起习总书记当年来到他家,姜祖海至今幸福满满。他告诉我们,习总书记每次来,都穿着黑夹克,说起话来,面带微笑,风趣幽默,问的都是衣食住行,感觉像在外工作的家人回来了,很亲近,很温暖。当时村干部提出想请省里帮忙办沼气。习总书记当场答应,说这个意见好。老百姓的每件事都不是小事,像人的身体一样,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有生机和活力。他叮嘱随行的同志认真记下来。没过几天,省里就派人来指导,还帮助解决了资金。此后再来的时候,我家的沼气已经办好了,他仔细看我建在院里的沼气池,表扬我带了个好头,嘱咐我怎么用好管好。他还风趣地说,要论办沼气,他算得上半个专家,在农村当支部书记的时候,他带队外出考察学习,建起了陕北第一个沼气村。

  姜祖海与新中国同龄,读过初中,当过村干部,是村里的“文化人”和“明白人”。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业发展,他带头办起了民宿。办理登记注册时,办证的同志建议他的民宿冠名“三春农家”。可他想来想去,觉得没有完全表达出他的心思,便改为“望溪”。“溪”“习”同音,意思是盼望习总书记再来下姜。这块普普通通的民宿牌匾,折射出一个淳朴农民和普通党员对人民领袖的依恋和爱戴。

  我笑着说,中国这么大,那么多村,那么多户,习总书记哪走得过来,可他四次来下姜,三次来你家,你好有福气呀。姜祖海连声说,是啊,好多人都这样说。我也觉得,我是中国最幸福的农民,你说是不?看得出,他的幸福不止写在脸上,而且写在心里。

  3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下姜。走下车,他照例先进农户、到田间。看望了姜祖海等几位老党员,慰问了姜百富、余严州等困难户,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然后察看了村里的防洪工程。当他走进药材基地时,与驻村科技特派员亲切交谈,详细询问药材效益好不好,销路怎么样。在与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村干部杨红马主动报上自己的名字,习近平看着他,笑了笑,不用报了,我记得,你叫杨“黑马”。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气氛随即活跃起来。他又问,科技特派员和农村指导员作用大不大、效果好不好?应该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大家实实在在地说,要说心里话。听完在场同志的意见,习近平说,我们要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真正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其中就包括特派员、指导员制度。尽快富裕起来,既是你们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的期望。刚才我到几个贫困户家看了,他们真的生活很困难。他再三叮嘱在场的镇村干部,一定要加大帮扶力度,多关心困难群众。特别是有些老党员,兢兢业业一辈子,现在生活有困难,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在姜德明家的客厅里,我仔细端详着墙上那张醒目的照片。照片上四个人,习总书记站在中间,左侧是姜德明夫妇,右侧是姜德明的父亲。我问,您还记得当时拍照的情景吧?姜德明说,记得,当然记得。虽然过去十几年了,但好像就是眼前的事。那天,习总书记就坐在这张方桌前,就像亲戚邻居一样,问我种茶效益怎么样,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我当时想,能与习书记一起拍个照,该有多好。心里这么想,却张不开口。谁料想,他主动提出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吧。于是,我们就在院子里拍了这张照片。现在,看着这张合影,我们全家人心里就暖暖的。

  4

  2006年5月25日,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姜。

  从杭州到下姜,虽然只有200来公里,但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要先从杭州乘车,3个多小时到千岛湖镇,再坐船1个多小时,到薛家源码头,然后乘车,经过三四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才能到达下姜。

  那天,正巧下雨,镇村干部到码头迎接。习近平一行没带雨伞,从船上下来,被淋了个正着。镇党委书记跑上前为他打伞。习近平用手拍打了一下身上的雨水,把伞接过来说,没事,还是我自己打伞好。码头上那段路,本来就坑坑洼洼,被雨水一冲,更泥泞不堪。村干部上前想搀他一下,习近平连忙说,不要紧,我自己走就行。

  习近平冒雨来到蚕桑基地,询问了种植养殖和效益情况,他欣慰地点点头说,农村党员要带头致富,还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沿着石拱桥走到枫林溪南岸,见村民姜海根正在建新房,就走上前,与姜海根攀谈,问他家里几口人,经济收入怎么样,建这样一幢楼需要多少钱。当听说姜海根儿子在部队当兵时,习近平高兴地说,你做得对,当兵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又问,你建的新房有多大?姜海根回答,占地面积90个平方,建了三层半,总共有300多个平方。看到村里的变化,习近平很高兴,他对大家说,我每次来,都能看到新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下姜村的发展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农村发展的整体气象。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生活改善。做到这一点,要靠各级党委领导,更离不开基层同志的努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新风尚的示范人、和谐的引领人、群众的贴心人,团结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沿着习总书记当年走过的石拱桥,跨过枫林溪,我们来到姜海根家。不巧的是,他没在。家里人说,今天天气好,他一大早就下地干活去了。这时,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从楼上下来,热情地给我们泡茶。他叫姜东勤,是姜海根的儿子。当年他在旅顺当兵,前年刚转业回来。我问他,你知道习总书记当年到你家的情形吧?姜东勤说,知道,当天父亲就给我打电话。一开始,我不太敢信,那么大领导哪有时间到我家里?以为父亲同自己开玩笑。当确定是真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身边的战友也替我高兴。

  姜东勤在部队十几年,见过世面,也很健谈。他告诉我们,下姜这个过去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那些当年想方设法逃离下姜的年轻人,这两年陆续回村创业。他离开部队后,也回到村里,创办了民宿和农家乐,去年一年,净收入40多万元。

  5

  老支书姜银祥是下姜村的“活字典”,村里的大事小情,他一清二楚。习总书记每次来下姜,他都见到了。谈起当年那段时光,他满怀深情地说,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下姜村当家,把乡亲们当亲人。吃饭喝水从不讲究,刮风下雨从不在乎,我们说话粗点细点、轻了重了,他都耐心地听。他每次来,我们就像过节一样,兴奋极了。每次离开我们就心里无着无落。时间长了不见,我们就想啊盼啊,有时跑到村口张望,盼望他突然出现在面前,给我们一个意外惊喜。

  2007年3月,习近平赴上海工作。习近平专门给下姜村来信:“这些年来,在淳安县委和枫树岭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下姜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看到了下姜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乡风文明,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下姜村是我的基层联系点,我心里一直惦记着下姜村的建设和发展,挂念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在信的结尾,他深情地说:“愿今后有机会再往下姜村,与村民朋友们叙叙旧。希望你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绩。祝愿下姜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也没有忘记下姜村的父老乡亲,几次电告浙江省委办公厅,下姜村还有一些项目没有落实,希望他们加以协调。

  2011年1月10日,农历春节前夕,下姜村给已到中央工作的习近平写了一封信,报告下姜村建设与发展的情况,表达对他的敬意。习近平很快回信:“来信收到,读来十分亲切。我在浙江工作期间曾4次到下姜村调研,与村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间,我离开浙江已经4年了。4年来,在村党总支、村委会带领下,在广大村民共同努力下,下姜村又有了新变化,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对此,我感到由衷高兴。希望你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下姜村实际,努力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为村民排忧解难,努力做村民的贴心人。请转达我对全村干部群众的问候,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令下姜村干部群众难忘的是,2017年11月9日,他们收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份特殊礼物——习总书记寄来他亲笔签名的两张十九大首日封。乡亲们手捧这封非同寻常的“家书”,有的用手摸摸,有的贴在脸上,有的捂在胸口,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家书”,饱含习总书记浓浓的深情和暖暖的温度,如今,已刻在下姜村专门建造的“思源亭”中的石碑上,也刻在每个下姜人的心里。

  6

  晚饭后,我信步来到枫林溪畔。溪水欢快地流淌,月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点点碎银。远处山色如黛,村里灯火闪烁。阵阵清风轻轻吹过,飘洒着淡淡的芬芳。夜色中的下姜,宛如梦中桃园,宁静而祥和。我沉浸在这夜色中,沉浸在下姜的故事里。走进下姜,接触到的每个村民,脸上都挂满幸福。这种幸福,是情不自禁的绽放,是从内到外的流淌,甜甜蜜蜜,像花儿一样。随便走进谁家,讲起习总书记的故事,他们都如拉家常,自然亲切,当然也带着一分自豪。

  我在溪边的小路上徘徊,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厚重神韵和思想气息。脚下这条路,习总书记走过,而且不止一次。路边的一草一木都给了他思考的灵感,每条溪流都给了他思考的线索,每座拱桥都给了他思考的纬度。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是他思想的火花。我始终笃信,真理从来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伟大思想源于生动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同眼前的庄稼蔬菜和花草树木,生长于广袤肥沃的中国大地,既是民族的大众的,也是人类的世界的;既是通俗易懂的“白话”,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既是解决中国当下问题的“钥匙”,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梁家河到正定,从宁德到福州,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中央,他始终在思考一个严肃课题:如何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种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读着下姜,读着习总书记走过的路。我仿佛读出了四个大字:人民至上。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岗位,习总书记始终保持对人民的崇敬和热爱,始终保持与人民血脉相依筋骨相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勤勉敬业、殚精竭虑……

  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高兴地告诉我,过去下姜村因贫困出名,现在因美丽而“走红”。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下姜人先是实现了“温饱梦”,进而实现了“小康梦”,现在正撸起袖子,继续奋斗,争取早日实现“振兴梦”。

  雄鸡报晓,新一轮太阳冉冉升起,红红的,大大的,圆圆的。朝霞满天,金光四射,红透了下姜,红透了大地,红透了世界东方,红透了崭新时代。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由千千万万个下姜编织而成的最新最美的中国图画已呈现在世界面前。

2.jpg

外地游客在下姜村留影。记者 杨朝波 摄


标签: 总书记;村干部;村民;科技特派员;沼气;群众;下姜村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