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方序 鲁青)城市的繁华,少不了年轻人拼搏的身影。可在高楼林立间,又有多少独居年迈的老人,守着一屋子的清净,也唯有在儿孙回来看望时,他们才打起精神、起身出门,只为一顿喷香的饭菜。然而,就是这样一次少有的短途,也很有可能发生意外。
87岁的杭州退休教师凌奶奶,居住在杭州上城区佑圣观路三益里小区。前一天,大儿子电话来说要来看望,这不,第二天天蒙蒙亮,凌奶奶就出门买菜,却不小心在半途中跌倒,经历了一场被围观、被侧目但终被好心人扶起送往医院就医的历程。
也许,每一天,这样的画面都会在城市各个角落里上演。期间,一些人停下、驻足、观看,一些人迟疑片刻随后疾驰而去,也还会有少部分人放下早高峰单位打卡后的繁忙工作,留了下来,守候老人。
凌奶奶是幸运的,她在跌倒数分钟后,遇上了一位浙江大学的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陈思聪,小伙子照看着老人直到去医院结束检查确认无恙才离开。陈思聪用一上午的时间,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而他所在的单位,也并未因旷时而进行苛责,而是共同参与救助。
事情很小,却折射当今社会冷暖。
老教师手写信件只为再说声感谢
还要从一封寄往浙医二院临床研究中心的平信说起。
8月31日,一封印有“清泰街”邮戳的平信寄到了浙医二院临床研究中心,收信人为“中心领导及陈思聪同事”。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拆开了信封,一张用红彤彤的纸写的感谢信映入眼帘。信中字迹娟秀、工整,详细讲述了一个月前,写信人凌奶奶在发生意外跌倒后被浙二员工陈思聪救起的故事。
“我和陈思聪同志是过路相逢,可他对老人的关切、尊重,使我和我的子女感动和感激。他助人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我们全家人感谢他,也感谢浙二临床中心领导的支持。我们认为,陈思聪同志是现实生活中的雷锋,是杭州最美的人。”
老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也让科室领导同样感动。这个事儿,临床研究中心的其他同事都是清楚的,当天的批准请假、后续就诊,他们都参与其中。对他们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却没想到老人却始终惦念至今。
事情发生在7月23日清晨,7点20分左右。当天,凌奶奶起了个大早出门买菜,走在西湖大道和佑圣观路十字路口南侧的人行道上时,由于路面有坡度加之有些湿滑,凌奶奶脚下没稳住,瞬间倒了下去,菜和手里的蒲扇散落在地。因一时疼痛难忍,凌奶奶半倚在地上,怎么都站不起来。
当时正值上班高峰期,电瓶车、行人行色匆匆在凌奶奶旁疾驰而过,一些爱凑热闹的人开始围了上来,但都未动声色,看了看便转身离开。这时,一位骑着电瓶车的青年路过,刚好在等红灯。看到了地上的凌奶奶后立马把电瓶车停靠在一旁,跑过来就问“奶奶,要不要打120去医院检查?”
这位小伙子就是浙二临床研究中心的博士陈思聪。为避免立马搀扶后造成二次伤害,特别是腰椎问题,陈思聪先让老人试着抬抬腿、扭扭腰,当老人确认身体感觉好点时,陈思聪才准备搀扶起老人。
陈思聪身高180以上,原本以为自己可以直接搀老人起身。可不成想,老人体重过大,又用不上力气,自己尝试了两三次都扶不起来。这会儿,斑马线上的绿灯亮了,一群人朝这个方向走来,陈思聪朝人群中大喊了一声,许多人看了一眼还是匆匆离去,但一位中年大叔却走了过来,一起把凌奶奶扶起身,并简单的询问了状况。
凌奶奶对陈思聪说,自己家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想去附近的医院,可子女都不在身边,还需要回家拿病历本和医保卡。虽然陈思聪当时离单位只有5分钟时间,眼看着就要到八点,但是他想也没想,第一时间向领导说明情况请假,而后搀着老人去取就医相关材料。
同事远程襄助共同救助老人
“处理好老人的情况后再来上班,路上小心点!”当陈思聪将老人跌倒的现场图片发给科室领导请假时,科主任很快给予了回复,这让陈思聪吃了一剂定心丸。
很快,陈思聪陆续收到办公室两位同事的电话,一同事跟他说“单位有什么工作我来扛着,你放心救人!”另一同事接通就说“需要钱我这里有!”同事的态度,也让陈思聪心里暖暖的。
从跌倒处走到奶奶家大约300米的路程,陈思聪搀扶着凌奶奶却走了很久,老人倚靠在陈思聪身上使他需要费力才能行走,到老人家中后已是大汗淋漓。
奶奶在屋内找病历本,陈思聪在一楼在凉台上帮老人把轮椅从一堆杂物中取出。这时,楼上邻居保姆出现,看到凌奶奶受伤后,保姆放下手头的工作对老人说,“我帮您推到医院。”
很快,陈思聪回来去推电瓶车,邻居保姆推着凌奶奶往浙医二院这边走,在路上凌奶奶碰上了自己的亲戚,于是,四个人一同前往医院。按常理说,陈思聪这会儿其实已经完成了救助任务。
然而,陈思聪却担心凌奶奶和家人来看病不熟悉各个科室的路线而耽误最佳诊治时机。在凌奶奶家时,他就打电话给认识的一位骨科医生,并把老人的情况发给对方,骨科同事先教陈思聪对凌奶奶做了按压等初步检查后,建议这种急性骨伤保险起见还是要到医院拍个片子。
周边有三四家大医院,对于去哪家医院,凌奶奶执意选择了浙医二院。她说,自己以前患有心脏病、腰椎等疾病都是去浙二看的,那里的医生对患者非常好,所以非常信任。当得知陈思聪也是浙二的之后,凌奶奶就更加坚持去浙二的想法了。
“帮人就帮到底”,怀着这一纯粹的想法,到了医院后,陈思聪帮忙挂号,并陪伴凌奶奶到骨科就诊,随后到放射科拍片,一步未曾离开,直到拿到拍片的号子安顿好之后陈思聪才飞奔去了办公室。
10年浙大熏陶 “聪哥”希望做社会有用之人
“乐于助人的人回来了!”当天回到办公室,陈思聪便受到了同事的欢迎,而他的这种行为,也扎根在每一位来浙二的年轻人身上,“精湛演绎技术,关爱体现服务”,医院浓郁的人文氛围让每一位员工,认同,并融入日常的生活。
同事们叫陈思聪“聪哥”,2016年进入浙二临床研究中心工作,并非从医,而是做实验室管理和基础科研
学生时代,陈思聪在浙大度过了10年时光,从本科到博士,他说,做学生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竺可桢老校长劝诫新生的那段话。每每在玉泉校区图书馆前,对着竺可桢像进行瞻仰,老校长竺可桢对大学生的劝诫便时时浮在脑海“诸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做社会的砥柱。”
“聪哥”是个低调的人,当得知记者要采访他时,他说自己只不过做了件理所应当的小事,不值得宣扬。于记者而言,这的确也是众多新闻事件里,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可细细想来,一个人若能为他人的生命付出真心、帮人到底,且得到肯定、支持,这背后一定有可挖掘的故事。
“聪哥”是东北人,就是雪村唱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的东北人,他说,自己一人在外打拼,家中父母爷奶年事已高,当他看到凌奶奶倒地摔倒便不自觉会想到自己的家人,也希望有更多人在老人跌倒、遇到困难时站出来,让外出的孩子们多点安心。
“聪哥”是学霸,爱钻研。这不,今年由他主持的“光遗传学”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对他而言,研究探索既是娱乐:除了日常工作,他的闲暇时间和周末也几乎都扑到了实验室,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腺病毒载体进行改造,希望腺病毒系统能够更加简便、高效。
陈思聪说,时间会冲淡很多事情,可初心不变,人心就不会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