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三剑客”上周早早地探好了路线。
浙江在线9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杨静 通讯员 李文瑶)当你走在大街小巷,时不时会偶遇一口口古井,它们有的已成历史景观,有的居民们依旧在打井水洗衣服。杭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井?大井巷、小井巷、百井坊巷、四眼井……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带井的地名?9月25日上午,本报主办的“走读杭州”活动秋季版全新上线,一起走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另一条文化脉络——井,听听这些有千百年历史水井的前世今生,感受真正的市井文化。
杭城最古老的井
一千多年前让杭州人喝上西湖水
今年四月,“走读杭州”系列活动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在“三剑客”陶德富、许转运、余好建的带领下,徜徉西湖山水,探秘摩崖石刻,赏美景练身体的同时长知识,春日里来了场有温度的休闲文化之旅。如今进入丹桂飘香时节,市井文化主题的“走读杭州”秋季版即将全新上线。
因为离海太近,在漫长的岁月里,杭州这座城市的饮用之水都带着海潮的咸苦。杭州的古井最早是在唐代宗(公元770年前后)年间,刺史李泌为了解决市民饮水问题,利用“开阴窦”的方法,即掘地沟、砌石槽,石槽内安空心竹管,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了六口井,将西湖水引到主城区,从而初步形成了城市的供水系统。于是,只要西湖水不干,城里就能清流依然。
据史料记载,李泌开凿的钱塘六井分别叫相国井、金牛池、白龟池、方井、小方井、西井,不过现今仅存相国井(1987年在原址修建),2003年杭州市政府在原先的入水口处(现在仁和路与湖滨路交叉路口)修筑了李泌引水装置及六井标志。
数量之多全国罕见
还留下许多奇闻趣事
杭州城的凿井从唐宋时兴起,明清时达到鼎盛,郭璞、钱镠、苏东坡、白居易等人都对杭州的“凿井”饮水事业做出过贡献。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中,杭州还有5000多口水井。目前仅存200多口,其中上城区存留156口水井,52口是百年古井。杭州的水井数量之多在全国罕见,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奇闻趣事。
杭州净慈寺内的运木古井有个神话:当年为了建净慈寺大殿,工匠需要木料,大家正在发愁时,济颠僧却从一口井中“拉”出了一根根巨木,当众僧从井中取出第七十根木头时,在一旁估算木料的工匠随口说了句:“够了!”刚一说完,井里的一根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所以此井后人也叫“神运井”。如今,那最后的一根木头仍一上一下地沉浮在井里。
最壮观的是位于吴山脚下四宜路的一井十眼、井圈最多的郭婆井,关于它的由来流传着许多故事。一种说法是古井由一位不知何年何名的郭婆婆所造,因井水清冽,造福四方,后人便以郭婆为名。另外一种说法是东晋郭璞选址建造,“璞”与“婆”谐音,后人传讹了,有了现在的郭婆之名。
最有诗意的是孩儿巷98号内的宋井,宋代大诗人陆游曾数次住在这里,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
在杭州,很多街道以井为名:大井巷、小井巷、四眼井、百井坊巷等等,同样都与井相关。五代时期钱镠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由于李泌的六口水井不够用,就下令开凿九十九口水井以泽民,百井坊巷因此得名。而四眼井、双口井、双照井之类,则是那里有四个或两个井眼的古井。
冬暖夏凉井边生活
老杭州难忘的儿时记忆
“水井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也特别亲切。”陶德富是老杭州,小时候家就住在望江门一带。这几年,除了爬山欣赏摩崖石刻,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还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古井的资料及传说,“杭州的自来水是上世纪60年代逐渐推广开来的。小时候,街坊邻里几十户人家共用小街上的三四口水井,喝水、煮饭、洗衣服,一切用水全靠它们。夏天天气很热,又没有冰箱、空调,井水是地下水,冬暖夏凉,就把西瓜、黄金瓜、烧瓜这些水果用井水‘冰’起来。傍晚用井水冲个凉,躺在竹榻上乘凉吃瓜,别提有多惬意。”陶德富回味道。
如今,这些水井散落在大街小巷间,有的已有名无井,有的依旧在使用,还有的被恢复成原有的民俗景观。它们就像杭州这座城市的眼睛,见证着发展和变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