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从1990到2018 她用旅行见证中国在世界上的变化
2018年10月15日 06:35:41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竹嫄

  1993年,陈丹燕在莫斯科。

  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竹嫄)她是陈丹燕,著名的上海作家。

  当她还是少女时,因为热爱阅读欧洲文学,欧洲成了她的精神故乡。后来,就有了她漫长的欧洲文学之旅。

  30年来,她坚持边走边写。她的旅行文字既有柔和隽永的温暖,又有一个职业作家对历史与现实、时间永恒等问题的冷静思虑与考量。这些年,她的代表作除了著名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三部曲”,又有了《咖啡苦不苦》、《我的旅行哲学》、《捕梦之乡》、《驰想日》、《北地、再去北地》“陈丹燕旅行汇”系列。

  10月13日晚7点,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受钱江晚报之邀,在杭州南山书屋,带着她的《捕梦之乡》、《去北地,再去北地》等旅行文学系列书,和她的好朋友、翻译家文敏一起,分享她在旅途中的点点滴滴。

  杭州虽刚入秋,但感受陈丹燕的四季旅程,正是时候。

  说起陈丹燕,大家都会把她当作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她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1990年至今,她旅行的地域很广。她边走边写,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

  南山书屋二楼,陈丹燕这些年的十本旅行书齐齐陈列,讲述着她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1990年,是陈丹燕第一次跨出国门,去日本。

  陈丹燕说,她的第一本书翻译成了日语。日本的出版公司邀请她去日本,还为她开了一个银行户头。“突然之间,我就有了钱去旅游,我觉得非常幸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就这样欣喜地扑向了世界怀抱。

  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两种签证——工作签证和留学签证,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陈丹燕也是以出国举办朗读会和做访问学者之机,才能走在路上,去接触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渐渐地,她出国的脚步也开始越走越多,越迈越大,俄罗斯、爱尔兰、塞尔维亚……

  “我见证了中国人怎么走出国门。我看着中国怎样变成了世界旅行输出人口第一位。”陈丹燕说,在写书的过程中,她也看到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变化,觉得很有意思。

  现在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人在海外似乎形成了某种既定的形象。

  翻译家文敏笑称,每次出国,都能看到来自中国的大爷大妈们。大爷总是穿着冲锋衣,戴着长枪短炮;大妈们则负责各种摆拍。他们往往朝气蓬勃,仿佛迎来了人生第二春。

  陈丹燕觉得,是因为大伯大妈们度过了半辈子的中国式人生,退休后,一下子释放了,就有点嗨了。“过几年,去得多了,见识得多了,就会开始明白,越来越淡定的。”她说。

  在陈丹燕眼里,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各有各的旅行哲学,没有高下之分,开心就好。“每一个人的旅行目的不一样。有的人是去吃米其林,有的人是去晒太阳,有的人就是去住高级酒店。我认识一对夫妇,专门住boutique(精品)酒店,在路上已经七八年了,我也觉得很好。”

  陈丹燕是一个很勤奋的人。这种勤奋不光在写作上,在旅行上也是一样。每一次出门,她都会提前做好功课。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惊讶于她那巨大的历史知识储备。

  “我用功的主要驱动力是好奇。”每到一地,陈丹燕总会想找一个当地的老师,来为她讲解各种历史遗迹的前世今生。

  她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至今依然非常旺盛。在走走停停中,她所看到的不光是一处景致,一方建筑,更是这个地点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知识和审美赋予她的旅行以意义,也让她能够窥探到一个民族的内心。

标签: 陈丹;旅行;国门;欧洲;出国;上海;文学;在路上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