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青风雅夜”的聚会
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雯)你也许还不知道,西湖畔的北山街38号,“藏”着一个名为“抱青风雅夜”的文化分享会。本周,它已经进行到了第62回。
北山街38号是杭州国画院的所在地,每周四晚间,总有几十位同好,踏进画院,穿过展厅,从不大的入口下行到多功能厅,开启一夜风雅。初冬夜晚,北山街比较安静,以“藏”来形容“抱青风雅夜”,还真是名符其实,但是,因为来这里讲课的都是名家,它在文化圈已经相当有名,如同北山街上一盏四季常在的温馨文化之灯。
第62回的主讲人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金庸的博士生卢敦基先生,他带来了《金庸与现代文学中的武侠》。这也是金庸先生仙逝之后,卢敦基第一次面向公众讲金庸。
这62回,有一个人必定在场,他是“抱青风雅夜——文化分享会”的学术主持曹工化先生。曹工化是文化评论家、作家、书画家、策划人,他说,相比其他文化分享会,“抱青风雅夜”最大的特点是有趣。讲课的老师,还时常给听课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美食家丁强先生之前的美食文化课,讲着讲着,大闸蟹端上来了。
卢敦基的分享也是如此,关于金庸、关于武侠,他将研究与个人的阅读体验结合起来,无需讲稿,娓娓道来。
没去过的地方,金庸照样能写好
普通读者读金庸小说,读它的好看,但在学者的眼中,好看之外,还有诸多我们想不到的地方。
民国时期,大量武侠小说家涌现,几乎写尽了武侠的样式,平江不肖生、赵焕亭、顾明道、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在他们身后的金庸该如何创新,其实是个大难题。
卢敦基当晚着重讲了金庸在“武”这一个方面的创新,至于“侠”与“情”,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且听下回分解”了。
“内功”指导“外功”,是金庸的独家发明。当然,这也不是金庸一开始写武侠小说就想好了的,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也让陈家洛尝尽天下武功。卢敦基认为,这样的创新,为武侠小说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让人物和情节变化多端。
金庸还创造了书写中国的“公式”。其实,早在还珠楼主的时代,因日本侵入中国,作家的民族和国家意识被唤醒,还珠楼主是第一个要表达中国意识的武侠小说家,他的《蜀山剑侠传》照顾到了全国各地,门派也涉及各个地方。而金庸,将还珠楼主笔下零散的中国,写成了有结构的中国。在《射雕英雄传》中,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大高手,这是武功地理学的创新,相当于把全国的武林做出了一个“提纲”。此后,很多武侠小说采用了金庸创造的结构来写中国。
金庸尽力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貌,但卢敦基介绍,金庸的行踪远不如还珠楼主,“还珠楼主是武侠小说家里最爱旅游的人,其实金庸去的地方极少——少年的时候在海宁,来过杭州;到嘉兴念过书;日本侵华时,他到了临海和衢州,又到了重庆和湘西;抗战胜利后回到杭州;他去过北京;后来到了香港。”
《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写到了杭州和新疆,“杭州他是熟悉的,新疆他绝对没有去过。”卢敦基说,至于众所周知的华山论剑,其实,直到2003年,金庸才第一次去华山,“但你看他的小说,根本不能分辨他有没有去过。没去过的地方,照样能写好。”
金庸将武侠写成成长小说
金庸的小说中,还建立了武功的层次和秩序。五大高手在前面,后面是各色人等,这样的分层,让人物众多,“表演”起来非常好看。而它所暗含的是一个世界的规则和秩序,正因如此,金庸的小说是现代社会的小说。
金庸之前的多数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其习武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一个人被带到深山老林,给他服点药,给他敲打敲打,然后让他到江湖上去历练。而金庸将武侠小说写成了成长小说,“金庸的小说,完整展示了杨过、郭靖、令狐冲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过程。”卢敦基说。在这种成长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金庸所传递出的很重要的三点。金庸在学武的人选上有开放性和多样化的态度和立场,他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范式,他还传递了创新的可贵。
正因如此,在金庸的小说中可以读到,无论是喝酒的人、聪明的人,笨拙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出来;而创新,最典型的是《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当金轮法王问他最擅长的是哪一门武功之后,杨过经过几天思索,独创了“黯然销魂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