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讯(记者 潘洁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12月9日,洪大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接受肺移植手术,成为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成立2年以来第30位移植患者。同时,这也是肺移植团队第一次顺利完成飞跃千里远赴贵州、全程转运护送捐献器官的任务。
急行千里获取爱心器官
洪大伯今年65岁,温岭人。4年前,他被查出患有间质性肺炎。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疾病,没有发作之前,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异,一旦发作就很严重。
大概3个月前,天刚刚转冷,洪大伯在一次感冒后感觉有点接不上气,随后病情急转直下。11月18日,洪大伯家属将他紧急送到浙大一院,内科治疗几乎已维持不了生命,他们慕名找到肺移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韩威力。
此时,洪大伯已经“皮包骨头”,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很困难。更要命的是,冬季是肺病患者最艰难的季节,洪大伯肺功能急剧下降,病情非常危重。
韩威力悬起一颗心:患者情况太差,可供抢救的时间很可能只有半个月。如果半月内没有合适的供肺完成移植,洪大伯可能熬不到2019年了。
12月8日,寒潮席卷全国,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一位因脑外伤而昏迷不醒的青年捐献的器官和洪大伯配型成功。
为了保证获取供体的高质量,给器官移植争取更多时间,尽管屋外早已大雪纷飞,韩威力还是决定,派出两位骨干医生李洲斌和方程即刻启程。远在哈尔滨开会的朱曼华医师,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等待器官分配;泮辉医师在医院内协调手术室、麻醉科、体外循环、监护室、输血等团队,准备移植。
下午5点30分,飞机从杭州飞往1600公里外的贵阳。当天的贵阳,同样遭受着低温冻雨天气的干扰,飞机晚点,直到晚上10点半左右,才赶到贵州某医院。
一到医院,两位医生马上评估供体。彼时,已几乎走完生命历程的捐献者氧合指数不断下降(氧合指数是评估肺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值小于300mmHg则说明肺功能将达不到捐献指标),逼近临界值。当机立断,两位医生与当地医院ICU共同参与供体维护。
无缝衔接进行器官移植
12月9日一早,两位医生再次来到医院参与供体维护。按照计划,这天下午2点30分将获取捐献器官。而另一边,尽管是周日,但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以及手术室、麻醉医师、体外循环、输血等团队早已冒着大雪全部集结,随时待命。
中午11点,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节奏:器官获取时间调整为10日凌晨5点。1个多小时后,措手不及的事情再次来临:由于供体血压一直维持不住,医院决定下午2点紧急启动器官捐献。
12点40分,收到消息的获取团队一路狂奔赶往医院,同时将信息发回杭州“大本营”,并完成了机票改签、绿色通道协调等一系列工作。
9日下午3点半左右,捐献肺脏顺利,现场完成器官保护工作,李洲斌和方程立即赶赴机场。在机场绿色通道的帮助下,下午5点23分飞机按时关闭舱门,5点29分飞机开始滑行。
晚7点半左右,飞机降落,爱心器官离医院几乎只有“一步之遥”,手术室医生立即启动开胸手术。在10余名医护人员的精诚配合下,当晚11点多,手术顺利成功。
前天下午,术后16小时,洪大伯身上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撤离,尽管接下来他还将面临感染、排异等难关,但他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