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中国美院美术馆里 上千张照片讲述着百年中国
2019年04月07日 08:06:17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陈淡宁

  大卫·柯鲁克作品《田间耕作》

  沙飞作品《北岳区反扫荡战斗》1940年冬

  我突击队员整装待命,此幅作品制作与展览于1987年的太行山大别山喜马拉雅山(三山)展览,作品信息延用当时展签说明。

  骆伯年作品《春满西湖》1935年

  浙江在线4月7日讯 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里,一场有着1200多幅作品的摄影特展正在热展。

  特展的名称有点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

  清明小长假,来看展览的人挺多的,尤其是外地游客。美术馆就在南山路上,很多游客一看到门口的展览海报,就忍不住拐进来看一看,然后,就被震撼了。

  战争年代

  有些相机为什么不放胶卷

  1200多幅作品几乎占满了中国美院美术馆的所有展厅。它们包含了从摄影传入中国之初的风景与肖像、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自拍照、战争时期的种种影像、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时刻的资料照片,以及之后人们在照相馆里拍摄的肖像和日常生活里的种种影像。

  一圈参观下来,你会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比如,早期的摄影,充满“画意”的,静物、山水,摄影师对构图的讲究与画家们几乎如出一辙;战争时期的影像,背影远比正脸多得多……

  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故事,只是有一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展览的策展人高初说,解放战争早期,在晋冀鲁豫边区,摄影在战争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区的消息和状况是通过设立在街角或者营房里的临时摄影展、战壕中传递的相片册页传播到战士与群众之中的。

  拍照对于出生入死的战士而言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发起冲锋前,随军的摄影师会给每一位敢死队的战士拍照。事实上,由于物资的匮乏,并不是每个相机里都有胶片。

  战士们也隐约知道这些事,但面对相机,他们依然会穿戴整齐,抬头挺胸,在这个庄严的,或许是最后留下自己来过世间的时刻,看向镜头。然后转身冲进九死一生的战场。

  那些著名照片

  拍摄者却成谜

  除了展示在大家眼前的影像,高初也希望能够借此展览之际,让观众有机会将目光投注到拍摄者的身上。

  从摄影的群体而言,新中国图像的制造者,因处在当年的不署名或是集体署名的特定历史情况中,有时会成为谜团。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名字可查、数量有限的群体。

  他们中的有些人在上世纪初的摄影活动中享有声誉;另一些,在战争年代开始摄影生涯的人,也间接性地接受了那个年代摄影的视觉经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战争时期的摄影实践中增进了对于摄影的理解和利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因为受到信任和过往的摄影经验,成为为数不多的官方摄影师。

  这批摄影者在1980年代结束摄影创作,但仍通过在官方机构的任职,以及展览、著述和讲座的方式,在之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对后来的中国摄影师产生影响。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生没有办过一次展览,没有出过一本画册。“我们很难把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图片和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他们中有的人在当时就未曾被提起,在当下也已经被遗忘。”高初说。

  而或许正是为了寻找到这些名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成立了摄影部。

  在开幕式上,中国美院副院长高士明向在场所有来宾介绍,中国美院美术馆率先成立摄影部,其初心始于2004年策划的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主题是“影像生存:可视者的技术”。以双年展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的策展人在陈申、耿海、门晓燕等摄影界同仁的帮助下,在上海人民公园一百米的长廊中设计了一个提案现场,倡议创建一座研究性的中国摄影史博物馆。

  如今,美院有了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在研究所的推动下,又正式成立了摄影部。

  作为中国摄影史的典藏与研究平台,摄影部与研究所将共同努力,邀请国内外的摄影家和摄影学者们一起,收藏、展示中国摄影的优秀成果,探讨摄影这门视像技术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从历史纬度建立中国的现代影像叙述,再现摄影与中国现代史并行发展的世纪历程。

标签: 摄影;作品;中国摄影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