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电量夺天日 洚威绝旱涝 ——新安江水电站巡礼
2019年08月20日 07:56:50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孙磊 李牡娇 通讯员 方祺

  新安江水电站。记者 郑承锋 摄

  西子三千个,群山已失高; 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

  电量夺天日,洚威绝旱涝; 更生凭自力,排灌利农郊。

  郭沫若用40个字,擘画了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新安江水电站——在层峦叠嶂的浙西建德铜官峡谷,这座雄伟的大坝巍然耸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投产发电59年,依然吸引着其他国家前来取经。

  开发新安江的水力资源,是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经多番考察论证,“新安江水电站”被国务院列入国家“一五”计划。

  1956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办公厅机要处秘书的项传发接到一纸调令,参与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管理。后来,他成长为新安江水电站副厂长。

  那会儿,从县城到电站工地没有公路。22岁的项传发,挑着两个行李箱,下了客车后走了七八里路,才看到建设工地。

  眼前一片荒滩。山坡边搭建着一栋栋草棚竹屋,阴暗潮湿,床底下会生出毛笋,鞋子搁地上会长出蘑菇。没有澡堂,没有商店,石料搬运都要靠肩挑背扛,有的工人还要借住到附近老百姓家里。

  项传发被分配到电站机要处,但自告奋勇上了工地——这是为了响应开工誓师大会上那句“苦战3年,为争取1960年发电而奋斗”的号召,全局1/3的机关干部分赴生产第一线,掀起劳动竞赛。

  1957年4月,来自祖国各地的万余名建设者头顶青天、脚踩荒滩,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电站主体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工程师、技术员、土建工程队、开挖工人、浇筑工人、汽车司机……食堂、住房、商店也陆续建立,一线建设全面推开。

  匮乏的建设经验和落后的交通设施,带来了困扰。1959年上半年,因对火山灰水泥使用把关不严,一处坝段发生混凝土质量事故;连续降雨,洪水冲击施工中的围堰及坝段,左岸坝头突然塌方,20多万立方米碎石填满了施工中的左岸基坑。

  绝不放弃!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新安江水电站,大大鼓舞了建设者们,他们拿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建设奇迹——

  第一期围堰施工采用木笼填石,为上世纪50年代国内规模最大的围堰;为加快木笼沉放速度,第二工区围堰队队长、“红色潜水员”姚新根创造性地提出了将木笼分爿沉放,再加高加宽的方法,并创造了单日沉放木笼6只的全国纪录。

  1960年4月22日,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比原计划提前20个月;1965年整个工程胜利竣工;1978年,新安江水电站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成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建水电站以前,淳安和建德几乎年年受洪水危害。”项传发对洪灾记忆深刻,“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的近60年里,拦蓄大小洪水200余次,大大减轻了下游地区的洪灾。”

  20世纪80年代起,为适应华东电网进一步调频、调峰和事故备用能力的需要,新安江电厂开展了电站增容改造工程。至2005年1月,机组总装机容量由原来的66.25万千瓦增至85万千瓦,开创了国内同类水电站技术改造的先河。

  截至2019年6月底,新安江水电站已累计发电近千亿千瓦时,为电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水库已成功抵御入库洪峰流量超过1万立方米/秒的洪水30余次,保障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入新时代,这里成为一处绝佳的红色旅游景点:2013年,新安江电厂在右岸参观线路原电站建设工地遗址,扩建展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标签: 新安江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电量夺天日 洚威绝旱涝 ——新安江水电站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