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9日讯 在杭州余杭崇贤鸭兰村一栋普通民宅里,有位爱收集“烂木头”的大叔,名叫马岳思。1962年出生的他,15岁出来做木工,收“烂木头”30多年了。
在大叔精心打磨下,这些“烂木头”化成一张张堪称艺术品的古琴。
两天前,本报记者去了一趟马岳思家,听到了美妙的声音。
埋在地下的朽木
在他眼里是宝贝
从鸭兰村往北,开车1个多小时到湖州地界,这里有个旧木料交易市场。马岳思经常开车去那里淘木头。
他找的木头,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烂木头,而是在地底埋藏成百上千年的朽木。它们看起来黑乎乎的,沟沟壑壑凹凸不平,摸起来却格外坚硬。
马岳思觉得,西南的木头比江南的要好。他尤其喜欢四川的木头。他是这么说的:西南地处地震活跃带,地壳运动会对埋藏在地下的木头产生挤压,所以木头的质地变得更致密坚固。以前,钱塘江上还允许挖沙的时候,马岳思还会收一些挖沙船从江底捞上来的朽木,这种木头质量也不错。
淘来的朽木,并不一定要是什么名贵树种的木料,主要还是看年份。只有地下埋藏超过300年的朽木,马岳思才收。这些年份久的烂木头,价钱其实挺贵的,两米左右的一段残木,要卖一两万元。
淘了这么多年,马岳思练就了一双识木的火眼金睛。全国各地卖烂木头的人,也知道浙江有个人爱收这些东西。
如果只有一两块木头,又在外地,马岳思就会让卖家发视频和照片给他看一下,觉得可以就买下了。东西如果多的话,马岳思会亲自跑一趟外地看货。对他而言,一次买二三十万元的木头,也是常有的事。
他买来的木头,满满当当都堆在后院的小瓦房里。这个破旧而昏暗的地方,就是马岳思的工作室。
被声音吸引
年轻小木匠迷上古琴
爱好就是工作,这是人生一大幸事。
上世纪70年代末,马岳思在杭州城里给人家做木工。他发现东家有把古琴,有老师经常上门教女主人弹琴。
古琴发出的声音,悠远而深沉。年轻的马岳思从来没听过如此美妙的声音,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下工回家,他找来两块做家具的木料,开始仿造在东家那里看到的古琴。他鼓捣了一个星期,做好一把琴胚。
不懂音律的马岳思,不知怎么给古琴上弦。他把琴胚带去东家那里,想请女主人找老师帮忙上弦。
几天后,老师上门教琴。看到小木匠做的琴胚,老师笑眯眯地说:马师傅,这把琴木工活做得很好,可做琴不是这么简单的。
老师说,琴胚不能用。
马岳思垂头丧气正要下工回家,到了饭点,东家就招呼一起吃饭。饭桌上,老师对他说:“马师傅,我到处教学,一直缺一个帮我做琴的人,你要愿意,我来教你做琴。”
于是,在那个没有电话的年代,老师给马岳思写信,教他做琴。
第一年,帮老师做琴只是自己做完木工,用业余时间宅家打的零工。不过,老师教了很多学生,要买琴的人实在太多。
制琴出的工钱,也比做木工高很多,从第二年开始,马岳思就开始专职帮老师做琴。制琴的地方,就是自家后院的小平房。
一把好琴
需要时间沉淀
做古琴的木头越老越好。一把用300年朽木做的琴,和一把用800年朽木做的琴,弹奏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不一样。
用马岳思的话来说,300年的琴,弹出来的声音,有点躁。
打个比方,马岳思在后院弹300年木头做出的琴,坐在他跟前的人,能听到琴声,但前院的人,是听不到琴声的。
如果是800年的琴,声音深沉而悠远,坐在弹奏者跟前的人,会觉得余音绕梁。而此时,在前院的人,一样能听到后院传来的琴声。
琴身是中空的,空的艺术,全凭经验拿捏。古琴琴声里的“沉”和“闷”也是两个概念。有些急功近利的人,为了降“躁”,会把琴身做得比较厚重,但这样发出的声音是闷,不是沉。
成就一把好琴,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还有精湛的工艺。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挖槽腹,它决定着一把琴的音色。
每做一把琴,制琴人都要不断试音调整。不会琴的马岳思,完全靠自学,慢慢学会了弹琴。过去帮老师做琴,马岳思一年要做上百把琴,因为订单太多要得急,很多琴油漆没干就被拿走了。这样赶工做出来的琴,品质不算上乘。
大概是从4年前开始,马岳思停止了匆忙的节奏,他更愿意花时间去好好雕琢一把琴。一把好琴,光挖槽腹,就要打磨三个月时间。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在全国上映,里面的古琴配音,就来自一把马岳思打造的好琴。
让每一个爱琴的人
都找到一把属于自己的琴
几年前,斫琴的时候,马岳思左手中指被机器割下一个小口。因为干活劳累,当天夜里他就去村里卫生院随便包扎了一下。手指疼了一夜,第二天赶到杭州医院时,医生告诉他,手指必须截肢。“没有手指,我还怎么做琴,弹琴?”这件事让马岳思无法接受。在他强烈要求下,医生保住了大部分手指,可弹琴的时候,还是会受影响。
最近4年,马岳思每年做的琴,都控制在15把左右。这个数,跟之前每年上百把的产量相比,少了很多。
因为斫琴30多年,这门古琴制作的手艺,马岳思并不觉得越来越如鱼得水,反而觉得越来越难参透。
马岳思斫琴的初衷,是想要给自己做一把好琴。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马岳思始终没能完成心愿,因为每一把琴,都不是最完美的。
2007年,老师去世后,马岳思才自立门户,自己做琴并销售。做琴用的朽木,价格不菲,加工过程中,经常报废。
有一些商业机构找过马岳思,要高价包销他每年做的琴,但是他没同意。
每一把琴,都有它的归宿,只属于那个最钟爱它的人。
马岳思希望,每一个爱古琴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把琴。结果并不重要,享受过程才是最美好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