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他们的眼中聚集着星光 访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大一院第一党总支
2021年04月16日 07:26:3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竺大文 郑文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浙江在线4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竺大文 郑文 通讯员 王蕊 江晨)“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见过这些医护人员的眼睛。我看不到他们的脸,但他们的眼睛能给我力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时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医生苏俊威常常回想起病人说的这句话。作为85后党员,他意识到,正是在这种时刻,自己的每一次付出,都在印证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年多来,他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党总支,牢牢守卫在抗疫的主战场上。

  团队凝聚

  才能迎难而上

  “基层党组织就像肌体的神经节点,上通主神经,下达细胞。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一见面,浙大一院第一党总支书记、检验科主任陈瑜就用专业术语生动地打了个比方。

  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忽然来临,对医生来说是巨大的考验。2020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浙大一院确定为全省首家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代表院党委发出集结令,包括2700名党员干部在内的全体医护人员紧急进入战时状态。

  医院党委先后发出致全院党员、致全院干部等5封公开信,鼓舞斗志;之江院区12小时全面启用隔离病房、24小时安全转移所有患者、72小时打造完成省内抗疫主战场。

  短短几天,第一党总支超过300名党员争相写下请战书。ICU护理组交上的短短一页请战书上,按满了52个红指印;感染病科33名医护人员,拎着早已打包好的行李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

  但面对未知的病毒,说不害怕是假的。别的不说,长时间待在隔离病房里,在防护服里闷久了,脑袋发胀、手脚僵硬,仅仅是气管插管一项操作就是个不小的挑战。

  重症监护室党支部书记蔡洪流时刻关心着大家的情况,他知道,以身作则,把所有细节考虑充分、做到位,才能确保“零感染”,把团队凝聚到一块。率先进驻的抢救团队当天就立即开始反复演练,一遍遍演练患者紧急插管流程、一次次梳理优化人员梯队……

  蔡洪流的汽车停放在距离5号楼重症监护室最近的地方,有时沟通完救治方案后,已经非常疲惫,他就到车子里稍稍休息一下。在狭窄的驾驶室里,他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夜晚。

  苏俊威也在第一时间请战进入感染病科负压病房。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家中刚做完肺移植手术的父亲。他用手机留言告诉父亲自己的决定。年三十晚,他收到父亲用沙哑的声音回复的微信语音:“我们爱你……”苏俊威愣住了:“我不知道怎么回那条微信,因为我爸爸是个农民,他从来不说这些话……”

  好在党组织在,热心的同事在。他们对苏俊威说:去吧,别担心。你在负压病房救病人,我们帮你照顾爸爸;老爷子的药我们捎去,要上医院复查,我们去接。

  苏俊威说,疫情让自己重新认识了身边这些可爱可敬的同事,更深地理解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啃硬骨头

  更显科学为本

  这是一个专啃“硬骨头”的基层党组织。

  浙大一院第一党总支下辖7个支部,党员分别来自感染病科与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症医学科、检验科。这里集聚了大量国家级水平的专家,贯穿了一场疫情从检测到诊治的全过程。

  光有决心是不够的。在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等级医院里,第一党总支的党员们都明白,作为引领者,他们更需率先交出一份扎实漂亮的业务答卷。

  检验科第一时间组建了30人的病毒检测专业团队。杭州市第一例确诊患者就是由他们采集、检测并发出阳性报告的。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很多患者不是一次就能检测出。检验科医生一天要处理3000多个标本,早期人手少的时候,一个岗就是24小时。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一边轮班,一边摸索病毒的规律,不断缩短报告出具的时间,为临床诊治赢得胜机。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郑霞是浙江省第一位援鄂医疗专家,她第一次走进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时,16张床位全满,当晚就有数位患者去世,她被强烈的挫败感笼罩着。

  “但我就是不服气,一定要把患者治好。”ICU病房里收治了一位体重90多公斤的患者,需要七八名医护人员一起帮他翻身做俯卧位通气。每次,只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大家都会默契地来到病床边。

  气管拔管后,患者的呼吸状态一度恶化,团队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终于将患者抢救回来。这位患者感激地向医护人员“比心”。

  作为浙江省抗疫主战场,浙大一院承担了全省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包括第一党总支多名党员在内的专家团队,在一次次生死搏击中,摸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

  在最危险的隔离病房,感染病科副主任、之江院区新冠肺炎医疗组组长、党员徐凯进是最早一批进驻的医生之一,每天工作安排精确到分钟,脱下防护服时他往往已浑身湿透。他与专家组多名党员联合撰写的《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在《浙江大学学报》发布,全面总结了以浙大一院为代表的浙江诊疗经验,为当时正处于疫情攻坚战中的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所借鉴。

  郑书发博士发现了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复制水平的变化规律。相关论文迅速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采用。抗疫期间,第一党总支的党员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一共发表了新冠病毒研究相关论文30余篇……

  当国内疫情逐渐退去,清点“战场”,我们读到的是这样一串数据:浙大一院新冠肺炎患者累计治愈率达100%,全体医务人员“零感染”、疑似患者“零漏诊”、确诊患者“零死亡”。

  基因传承

  方知榜样力量

  外人很难想象,穿着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服,在负压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三四十个小时,是一种什么感受。

  谈及疫情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检验科分子诊断室组长余斐医生想起了一位爱美的女同事。值完班出来,她看到镜子里自己脸上深深的勒痕,当时就控制不住哭了出来。哭完,这位女同事第二天仍然平静地出现在病房里。

  感染病科副护士长刘烨瞒着家人写下请战书。丈夫也在一线工作,难免担心家人无人照顾。可是看到同样上有老下有小的战友们都奋不顾身冲上前线,她也暗暗下了决心。除夕夜,她回到家里说:“我要去武汉了。”年近七十的公公婆婆沉默了。令刘烨感动的是,临行前,曾是医务工作者的公公婆婆,给予了她鼓励。不到24小时,刘烨与战友们斗志昂扬地出现在援鄂出征仪式上。

  年轻的党员苏俊威在负压病房里度过了“而立之年”的生日。他说:“从我一进浙大一院,就深深地被这里的前辈们激励。他们传达着一个理念,医生有时确实就像战士,关键时刻,必须不辱使命。”

  盛吉芳是位60岁的老党员,战“疫”不下火线,总结出了一套从CT中识别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气象学”。尽管已是华发藏不住的年纪,但她依旧是新冠病毒最惧怕的“劲敌”:她每天早上5时多起床,一天有十八九个小时扑在疫情防控与救治上;除了管理好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的所有确诊患者,每天还要远程会诊全省各地一二十个病人,整理治疗方案,把浙大一院的治疗方案运用到其他医院。

  有一句格言说道,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则是捷径。仅仅在疫情期间,浙大一院第一党总支共收到32份入党申请书。

  从2006年成立时的近百名党员,发展壮大成如今的300余名。增加的是党员人数,不变的是红色基因。浙大一院第一党总支中85后党员占比将近80%。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为这支红色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浙大一院第一党总支部分党员跟随医疗队奔赴意大利分享战“疫”经验。


标签: 党员;感染病;疫情;检验科;医生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他们的眼中聚集着星光 访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大一院第一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