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非遗当代传承的磐安探索和价值实现
2017年08月21日 10:45:22 来源: 金华日报 陈新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磐安是非遗大县,共有710个项目,其中列入县级以上名录的有82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这些非遗不仅承载了磐安民间古老的文化记忆,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非遗的当代传承,不断挖掘非遗的内在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元性,更有助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文化支撑,在“文化浙江”“文化金华”建设中走出磐安路径。

  一、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体现

  非遗的传承强调传统文化精神内质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语言、文字、舞蹈、音乐、风俗民俗、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表现形式来实现。磐安拥有众多文化积淀厚重、凝聚着优秀传统因子的非遗项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转化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其特有的重要价值。

  1.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和“珍贵记忆”。

  非遗是过去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和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风习俗等。“磐安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兼具驱瘟、辟邪、祈福、求平安等目的,有一整套规范的仪式,在磐安世代传承,充满神秘性、独特性、群体性和艺术性,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玉山一带的“赶茶场”、榉溪村的“婺州南宗祭孔典礼”等非遗,历经千年风雨,一直传承至今。这些非遗蕴积着不同历史时代的精华,保留着最浓缩的民俗特色,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帮助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2.非遗是地域文化“美的呈现”和“艺术符号”。非遗中大量的艺术作品,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和文艺创新的宝贵资源。 “迎龙虎大旗”是磐安独有的群体性传统民间竞技活动,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大旗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绘有“龙虎相斗”,大旗迎风飞舞时,如真有龙虎相争,活灵活现,每面旗需80~100个壮汉才能竖起,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市级非遗高二乡“七夕庙会迎长旗”,描龙绣凤的五彩长旗在乐曲声中舞动飘扬,分外美丽壮观。市级非遗“大祭马”,马身巨大无比,仅制作框架的毛竹要600多公斤,工艺复杂,马身用篾扎,底座为木架,架下装轮子。“迎大祭马”时,人山人海,场面壮观。这些非遗融合了歌曲、舞蹈、制造、装饰等多方面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现代文化产业的艺术宝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3.非遗是群众生活“新的需求”和“精神食粮”。非遗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民间传说、民间戏曲,也有传统美术、传统杂技等,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华、文化活动,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欣赏。保护和传承非遗,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使群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磐安吹打”包括“四吹”“先锋吹奏”“铜锣调”等项目,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每逢喜庆日子和重大节会,“磐安吹打”成为保留节目,广受群众欢迎。除了“磐安吹打”,“单人闹花台”“四轿八车”等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将说唱、曲艺、演奏等方面的传承人集中起来,进行活态展示,常年为群众演出,成了群众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这些非遗是滋养心灵的清泉、培育精神的沃土、凝聚人心的纽带,具有教化价值、精神价值。

  4.非遗是文化产业“特的内核”和“发展资本”。在做好保护和抢救的前提下,对非遗加以合理利用,使其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力,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带来经济效益,为非遗带来持久的、有深厚基础的保护和传承条件。磐安是“中国中药材之乡”,著名的“浙八味”中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盛产于此,俗称“磐五味”,产量居全国之首。“磐五味生产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是集育种、种植、管理、收获于一体的一套严格的生产工序,也是磐安药材品质优良的保证。全县年种植药材8万亩,药材种植户4.8万户,产值5亿多元。2016年“磐五味牌中药材”还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磐安非遗中的织布织带工艺、抽粉干工艺、花灯制作工艺等都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些特性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的增值性,具备进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非遗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经济价值、品牌价值。

  二、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实现

  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文化力量,已成为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磐安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把推进非遗保护事业永续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化强县战略方位中去谋划和实践,全力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转化,实现了保护和传承“双轮驱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促双赢”。

  1.充分挖掘,非遗成为文化磐安的闪亮点。磐安地处婺州、越州、台州、处州四州交界的纯山区,与东阳、永康、新昌、仙居、天台、缙云6个县市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区风貌,造就了多元多样的生产习俗和生活民俗,传统文化种类繁多。而非遗是其中最有地域特色、最具民俗风情、最有文化积淀的精髓部分。近年来,磐安严守“本真性”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散落在各乡各村,且文化价值较高、基础条件较好、处于濒危状态的重点民俗项目,进行充分挖掘和系统整理。先后组织开展2次大规模的全县域普查,收集非遗线索1.2万多条,调查非遗1686项。经过整理申报,目前有1个国家级、11个省级、19个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等20多个门类,是茶文化、药文化、菇文化、舞龙文化、小吃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当地群众的智慧结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相继编辑出版了《赶茶场》《磐安非遗代表作丛书》《乡影》《非遗代表作丛书之民间文学》等书籍。非遗留住了磐安的文化记忆,延续着磐安的历史文脉,成为优秀文化的精品珍藏、文化磐安的解读密码。

  2.创新转化,非遗成为文化旅游的引爆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磐安把非遗有机植入旅游、融入旅游,推出了节庆体验、民俗展示、戏曲表演、美食养生等丰富的旅游业态,使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有效地弥补了旅游项目“山水雷同、文化缺失”的短板,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玉山台地农家乐特色村,连续多年举办“红红火火过大年”民俗体验活动,推出了杀年猪、捣年糕、磨豆腐、切米糖等参与性项目,每年吸引数万名上海、苏州等地游客到磐安山村过年,冬令旅游淡季变兴旺。平时利用古街老巷、礼堂宗祠、民俗展馆等场所,通过图文、实物、现场“活”的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当地的非遗,供群众、游客参观体验。如玉山佳村的舞龙灯、玉山岭口的亭阁花灯、胡宅横路的舞狮子等民间舞蹈节目,都成了游客体验的主打产品。今年,在省非遗专家的精心辅导下,将12个非遗项目改编成戏曲类、杂技类、舞蹈类的文艺节目,排演了“非遗一台戏”,既保持了非遗的原味,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先后在“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沪上人家”等旅游特色村镇开展巡演,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民俗节目,打响了文化旅游新品牌,引来了旅游市场新客源。

  3.培育产业,非遗成为文化富民的增长点。非遗的原创性,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和重要文化资本。在县级以上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占总数的45%。磐安十分重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挖掘和利用非遗这一文化资源,重点扶持有传统生产技艺、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非遗项目,鼓励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如磐安云峰茶是中国名茶,其制作技艺属非遗,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云峰茶,“三绿一香”,品质优良。全县茶叶年产值3.4亿元,“磐安云峰”品牌价值达14.01亿元。金樱子酒酿造技艺给白酒行业增添了新品种,技艺传承人陈华海创办的万苍酒厂,年产金樱子酒50多吨,年销售额达到400万元以上。还有夹纻技艺、织带工艺以及传统的宫灯、竹编、印染、刺绣等制作工艺,通过保护、传承、开发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如今已经在乡村复兴,民间手艺变成致富新门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文化富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精心排演,非遗成为文化交流的聚焦点。非遗因其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磐安每次的“炼火”“迎大旗”表演,总能吸引成千上万人观看,吸引众多媒体聚焦。这些年,磐安精心策划排演,推出了一系列原汁原味、亦庄亦谐、大气大美的非遗节目,通过“文化走亲”、交流演出等方式,不仅让非遗“活”起来,而且让非遗走出去,走出浙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外出交流展示百余次,获得国家级金奖3次,省级以上金奖15次,成为展示磐安形象、扩大对外交流的“金名片”。2015年,磐安非遗参加了法国瓦龙第32届国际民间艺术节,获得组委会唯一奖项“最佳表演奖”。2016年,在省内杭州、舟山、丽水等地开展展示展演23场次,赴上海、山东等省外城市旅游推介10多场次,深受当地市民好评。今年,“磐安龙虎旗”“岭口亭阁花灯”“磐安吹打”先后参加运河文化节、全省彩灯大赛、浙江传统音乐展演等活动。“磐安炼火”“龙虎大旗”等非遗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地理中国》《美丽中国乡村行》《过年了》《传承》等栏目播出,极大地提升了磐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再现

  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非遗,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非遗不再“沉睡”,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价值,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文化浙江”建设的新要求,自觉承担起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当代传承的价值最大化,走出一条非遗当代传承的磐安特色之路。

  1.创建非遗传承基地,推动非遗项目向非遗产业转变。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努力创建一批功能分类、个性鲜明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推动非遗项目向非遗产业转变。一要创建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对有产业化优势的磐五味生产加工、云峰茶制作、磐安药膳制作等非遗,进行科学合理开发,让非遗工艺与产业有机结合,培育形成一批非遗项目骨干企业,促进非遗项目可持续传承和生产性保护良性循环。二要创建一批传统节日传承基地。要以磐安传统节日,如玉山赶茶场的春社秋社、高姥山七夕节等国家和省级非遗为重点,鼓励传统节日生发地开展常态化民俗活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让这些优秀非遗民俗项目永续传承、文脉不断。三要创建一批传承教学基地。要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提升传承人的工资待遇,搭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签约传承基地为主平台,与中小学合作,在非遗项目所在地就近开展教学传承活动,扩大非遗传承队伍,为非遗项目产业转化提供人才保障。

  2.建设非遗体验中心,推动静态保护向活态保护转变。要以活态保护为主,静态保护为辅的方式,展现和延续非遗的历史价值,激发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一要建设县级非遗中心。结合县文化中心项目,规划建设县级综合非遗中心,以实物展示、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场景再现、活态演示等多元化方式,集中展示展演磐安优秀非遗,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体验非遗魅力的主窗口。二要建设一批主题非遗馆。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重点非遗特色村镇规划建设一批诸如农耕文化馆、传统手工馆、民俗风情馆等个性化、差异化的非遗场馆,推进非遗生产化、生活化、生态化保护,成为展示体验乡村非遗的窗口和场所。三要建设中华斗茶中心。借助非遗“赶茶场”,恢复斗茶比赛。在古茶场周边投资兴建集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斗茶戏茶为一体的中华斗茶中心。联合中国国际茶研会等机构,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斗茶大赛,推动磐安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发展。

  3.打造非遗特色景区,推动山水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充分利用25个古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非遗项目,建设非遗旅游民俗村,增强其文化厚重感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使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一是南孔榉溪儒学生活化。借助非遗“婺州南宗祭孔典礼”,挖掘儒学在现代生活的表达、表现形式,整理孔子家规、家祭、家学,在榉溪村复活原生态、生活化的乡土儒学,把榉溪建成可看可感、可触摸、可体验的人文圣地。二是非遗景区形成特色化。利用传统古村落的非遗资源,打造“非遗四合院”“非遗一条街”,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非遗特色景区,如在双峰乡大皿村打造以磐安炼火、宫灯制作、竹编工艺为特色的非遗景区;在胡宅乡横路村打造以舞狮文化、磐安铜锣调为特色的非遗景区。定期开展展演活动,形成一批原真性、高质量的非遗品牌。三是非遗大戏演出常态化。对“磐安炼火”“迎龙虎大旗”“乌龟端茶”“磐安吹打”“闹花台”“四轿八车”“磐安道情”“舞金龙”等非遗进行深度挖掘整理,推出蕴含道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非遗大戏,在主要旅游景区实现常态化演出。

  4.培育非遗主题小镇,推动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要以建设“江南药镇”和“古茶场文化小镇”为重点,延续历史文化根脉,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使特色小镇成为发展新引擎、招商新平台、创业新天地。一要找准目标定位。“江南药镇”要依托“中国药材之乡”的优势,打造集“中药生产加工销售、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科研教学、民俗文化展演”为一体的药文化主题小镇。“古茶场文化小镇”要依托“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的优势,打造集“茶产业、茶体验、茶赛事、茶影视、茶创意、茶科研、茶养生”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小镇。二要强化产业支撑。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力,形成小镇建设主流产业体系。“江南药镇”着力建设中医药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养生博览馆等重点项目。“古茶场文化小镇”加快建设小镇客厅、精品茶交易中心、茶文化主题酒店等重点项目。三要坚持文化为魂。“江南药镇”要深化、拓展省级非遗《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建设以中药博物馆、加工技艺展示、民俗文化表演、历史中药名人为主要内容的药文化园。“古茶场文化小镇”要深入挖掘、提升国家级非遗《赶茶场》,大力传播磐安茶历史、茶文化,建设茶乡民俗文化广场、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博物馆、茶创意中心等文创项目,占领文化制高点,提升小镇文化品位。

  (作者为磐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标签: 传承;磐安;文化;项目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