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这份36年前的“一号通告” 开始改变整个义乌
2018年08月25日 11:03:38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辑 陈颖 设计 王汝吉

  1982年9月5日,义乌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开张。

  浙江在线8月2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陈颖 设计 王汝吉) “义乌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是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义乌的发展。

  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非企业家大会上提到:“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省,有个小城叫义乌,号称世界‘小商品之都’,现在有几千名非洲商人常驻那里,从事中非贸易。”

  改革开放之初,义乌既不靠海也不沿边,不仅交通不便,而且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基础,是出了名的穷县。

  义乌经济的活力从何而来?义乌发展的契机从何而来?

  故事要从36年前的一份“一号通告”说起。

  《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第一号)资料图。

  1982年8月25日,一份通告被手抄了十几份沿街张贴。最初几天里,每张通告都站满了围观人群,人们热切地议论着上面的内容,场面蔚为壮观。

  这份引发人们无限热情的通告就是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当天发布的《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第一号)。通告明确宣布9月5日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这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得到政府承认获得合法地位的标志,义乌这座城市从此和“小商品”联系在一起,开启了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

  其实,这份“一号通告”来得并不容易。改革开放前,农民经商被视为投机倒把而加以打击和取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春风拂过大地,给延续在义乌几百年的“鸡毛换糖”焕发了新的生机。义乌农民怀着脱贫致富强烈愿望和冲动,重拾起了“敲糖帮”的“鸡毛换糖”经商传统。在宽松的经济环境里,批发贸易迅速繁荣起来。到了1981年,稠城镇北门街小百货自由市场的经商者已多达200多人,小商品市场雏形初现。

  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可国家对能不能搞自由市场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这些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免不了要被赶被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82年5月,义乌县工商局正式向县政府打报告要求开放湖清门小商品市场,义乌县委、县府十分重视、先后三次召开县长办公室会议讨论此事,经过多次调研,发现这是老百姓为了生存找出路,是一个好现象。第三次县长办公会议上,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决定拍板开放政府主导的小商品市场:同意开放,有责任他来承担。当时的金华地委书记也很支持义乌办市场。

  开放市场的重大决策就此定下。

  关于组建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的文件(义乌市场监管局提供)

  在整顿和建设市场的过程中,原稠城镇委书记杨守信、义乌县工商局副局长叶荣贵、城阳区工商所长孙樟宝积极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据一些亲历者的回忆,由于当时政策尚不明朗,正式机构宣布市场开放不方便,因此开放市场的第一号公告,由整顿办所设工商部门草拟之后,其实是由临时组建的 “义乌县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发布的。1982年8月7日,整顿市场领导小组成立。由稠城镇党委书记杨守信任组长,工商局副局长叶荣贵任副组长,税务、卫生等部门多位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城阳区工商所,由该所负责人孙樟宝(当时任支部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开放市场的准备工作。

  义乌市场监管局后来编纂的《繁荣深处》中,对小商品市场开放前的准备情况,有一段较为详细的叙述:“县委、县府正式决定开放稠城镇小商品市场……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主要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场地问题,二是服务设施问题,三是组织领导和人员力量问题……。”

  据杨守信、叶荣贵、孙樟宝等人的口述笔录,为解决问题,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商定了具体事项:商议市场场址——湖清门;主要是这片区域场地开阔,居民集中,车辆不多,但有一条河道从中经过,后来工商所花费一万多元,在河面上铺设了水泥板。落实建场资金;建场资金由工商局和工商所解决。在调查研究、排查摸底的基础上,进行登记发证(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摊位证),拟定小商品市场管理通告;对市场、税务管理人员分专业、分地段,明确职责。

  准备就绪,1982年9月5日,稠城镇小百货市场正式开业。

  位于义乌新马路的第二代小商品棚架市场。

  市场开放,深得人心。开业之初,几百个摊位就全部爆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摊位其实十分简陋,用两根竹竿顶上一块塑料布遮风避雨,1米宽,离地50公分高的多孔水泥板就是个体户们经营的柜台。而就是这1米高宽的水泥板,为义乌人民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当时在义乌县工商局负责日常事务的傅桂山这样描述了市场开放后的景象,“工商局在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建设的500余个摊位,开业头几天就爆满了,市场到处一派新生气象,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湖清门市场开张不到3个月,个体经营户发展到700多户,1983年底则发展到1026户。致使原来的市场已无法容纳,经商人员自带门板搭起了塑料棚架,摊位自动向新马路两端延伸,当时的新马路是义乌-金华的必经之道,路边设摊的结果是造成交通严重阻塞,于是又有了第二代第三代市场的建设。”

  在市档案馆的县府办档案里,仍然保存一则由县广播站记者陈泽银撰写,堪称“报道小百货市场第一文”的消息稿。里面详述了市场“开业”时售卖小商品的种类,“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经营国营和集体商店不经营的小五金、小百货、小塑料、小针织、小玩具等二三十个种类、两千多种花色品种的小商品。经营方式是批量销售为主、兼营零售……城阳工商所干部通过学习认为,有党中央撑腰,湖清门市场应该让它存在和发展……整顿后的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秩序井然,面貌一新。”

  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开放后,经商农民有了合法地位,队伍迅速壮大。1982年底,已发展出700多个摊商,年成交额392万元,当年上缴国家税收3.8万元。

  如今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1983年底,小商品市场就已有1050个摊位,市场面积4252平方米,年成交额达1444万元,上缴税收38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12%。义乌针织厂价值50万元的袜子挤压在仓库里。工人的工资几乎发不出来,后来,他们在市场里设置了两个摊位,几个月的时间就销售一空。

  1984年上半年,义乌县政府确定“兴商建县”战略。同年5月6日,投资60万元、拥有固定摊位1860多个的稠城小商品室内市场开张,结束了室外市场的历史。此后几十年间,义乌小商品多次扩建、搬迁,始终长盛不衰。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汇集了7万多个商铺,经营着180多万种商品,商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商品批发市场。

  很多人认识义乌,从小商品市场开始。追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之路,其实就是追溯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正是义乌的群众和干部敢闯敢试,顺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而动,搏击市场。正是他们的胆识,为义乌市场发展赢得了宝贵先机,争取到在战略上的先发地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义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一位开放市场的亲历者所说:“市场开放前后的风波曲折,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有一点我是记得清楚的,就是当初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义乌市场发展速度竟会这么快。然而这一点已成事实,再也毋庸置疑了。”

标签: 义乌;小百货;小商品市场;开放;开张;小商品;清门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