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中外学子,参观碗铺村的婺州窑陈列和传承基地。
浙江在线9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佳琦 县委报道组 李增炜 通讯员 王丽)7种蝴蝶,5种蛙声。两年前,年过古稀的薛璋第一次从台湾来到武义县大田乡碗铺村时,就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眼下,这个被称为“青蛙爸爸”的环境规划专家,正在和本村的民宿老板戴俊商议,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共同打造成梦想中的“童话村”。
“这本来是我想为孩子圆的一个‘童话梦’。”在村口“随园”民宿的一楼大厅里,戴俊慢条斯理地沏着茶,看着小女儿从对面木屋里连蹦带跳地跑来,他的嘴角止不住上扬,“没想到,村子真是和3年前大不一样了。”
20多年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戴俊不曾发现,这个不到200人的村子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多年来,他辗转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从事装修设计工作,也跑了不少村子,积攒了阅历和经验后,心底的那缕乡愁开始牵动着他。随着两个女儿相继出生,戴俊脑海中对于归乡场景的勾勒越来越清晰。“让孩子吃上放心的食物,有个成长玩乐的乐园”,成了戴俊回到碗铺的初心。
乡村到底有什么?回乡3年间,这是戴俊在心里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村口山脚下的一大片荒地首先吸引了他的注意。“童话梦”于是从开垦山地开始做起。戴俊不仅为女儿动手设计、搭建起小木屋,还在屋前屋后栽下300多亩果树,4月的樱桃、6月的蓝莓、10月的金橘……鲜艳诱人。
平日里留在村里的五六十人多为老人,平常自己种点地外,没有其他收入。戴俊于是选择种植打理方便、经济效益较高的覆盆子,在200多亩地里套种了中药材,请村民来种。
去年1月份,在小木屋的基础上,拥有10个房间的“随园”民宿开业。有了村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打下的基础,民宿吸引了不少人气,周末常常一房难求。人来了,又要如何留下来?除了乡村的自然生态优势,戴俊想到了坍圮的夯土墙下的那只“土碗”。
根据考证,碗铺村历史上曾盛行烧制婺州窑,从村名中亦可窥得一斑。戴俊修复了两间夯土房,一间作为婺州窑陈列和传承基地,另一间展示村里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同时汇聚武义本土“农创客”的产品,开拓电商业务。令戴俊和村民惊喜的是,今年4月份在村里举办的首届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2000多人,传统手工艺更是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村民们都不禁感慨:这是村庄最热闹的时候了。
“随园”院落的小池塘边,一块青蛙造型的石雕充满野趣。偶遇碗铺村,“青蛙爸爸”的想法与戴俊的初心不谋而合。“青蛙爸爸”曾在上海乡村居住多年,对于他来说,更加看重乡村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氛围,能吸引人前来并为此留下。在碗铺,以生态环境打底,文创产业助力,围绕“童话”元素进行整村规划和开发,成为两人对村庄发展方向的一致设想。
更令他们欣喜的是,就在今年,武义把建设“童话武义”纳入重点工作,提出依托本土作家“汤汤童话”文化品牌的核心影响力,在璟园到岭下汤一带打造一条“童话走廊”旅游精品线。而碗铺村正处于这条路线上。今年上半年,村里还成为武义第三届童话节承办地之一。一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童话村”呼之欲出。
走在整洁的村道上,戴俊兴奋地向我们描述着村庄未来的模样,“这儿会建一个青蛙池,旁边还会有萤火虫基地。你看这每家每户独特的老房子,都可以作为一个绘本故事的场景……”正在修缮的五六户民居前,戴俊停下了脚步。在他的设想中,这里每一间都可以作为村里竹编、草编等民俗手工艺制作的文创工作室和体验基地,让传统在修旧如旧的空间里得以传承。“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下,就是古时婺州窑的遗址。”站在老房子旁,戴俊的眼光里搜寻着儿时记忆中的那棵枣树,仿佛从过去看到了未来。
每个村庄
都有自己的梦
戴俊记忆中极为平凡的小村庄,如今看来,已然显露出独特的气质。这里既有房前屋后的田园生活,又有文创、电商等特色产业,既有激活的婺州窑历史文化,又有孩子们梦中的童话场景。
碗铺村3年间的这些变化,离不开戴俊这样的返乡能人,离不开“青蛙爸爸”这样的乡村爱好者,是他们给小村庄带来新鲜的想法和项目;同样也离不开村庄自身的沉淀,老屋里质朴的生活气息和传统手工艺、古窑遗址一起,都被悉心保存,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得以被一一唤醒,重放异彩。
跟着戴俊一路走,一路问:乡村有什么?眼前的碗铺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乡村里有过去的童年记忆、当下的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而在今天的之江大地,每个村庄,都有机会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同凡响的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