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陈双田:锄头蓑衣是一生最亲密的“伙伴”
2018年09月20日 15:30:34 来源: 金华日报 蔡文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金华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奋斗出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园。劳动,让金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

  今天起,金报全媒体推出“我眼中的40年·劳模老物件”特别策划。该策划通过找寻、挖掘不同年代劳模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多视角折射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金华人身边的深刻变革,全景展现金华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劳模,陈双田这个名字对于老一辈的金华人来说很熟悉。这位出身贫寒的普通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田造地,使亩产增加了三倍。他曾13次进京,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倡导的“路成行、田成方”在农村被广泛推广,沿用至今。他一辈子坚持劳动,始终认准老百姓吃饱肚子是硬道理。2000年4月2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

  上百件历史资料诉说荣光

  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城隍庙内,陈双田纪念馆坐落于此。记者看到,这里保存着上百件陈双田的历史资料,包括奖状、奖章、照片、随身物件等。回望陈双田的一生,一幕幕场景仿佛昨日重现,无声地讲述着这位著名劳模往日的荣光。

  陈双田纪念馆不远处,就是他的家。陈双田一家五口,有妻子和两儿一女。“他是个在家待不住的人,一天到晚就在田里干活。”陈双田的妻子沈郁庭今年已经87岁,回忆起老伴,她说最多得就是关于劳动的事情。

  1950年9月,陈双田到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从北京回来以后,他就根据汤溪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大多数农民的意愿,在第二年初成立了汤溪县第一个互助组:陈双田互助组。沈郁庭说:“互助组成立后,他就更忙了,一心扑在农事上,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常常饭还在嘴里没吃完,人就已经背起锄头走出院子,惦记田头比惦记家里多多了。”

  当年使用过的锄头、蓑衣等农具保存至今

  在陈双田纪念馆内,记者看到了他当年使用过的锄头、蓑衣等农具,这些老物件是他一生中最亲密的“伙伴”了。

  1975年10月,陈双田被任命为金华县委副书记,其间仍兼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习惯坐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就在田间,办公用品仍然是锄头和扁担。村里哪里有问题他就身背挎包满头大汗出现在哪里,一边帮着锄地,一边了解情况,从不忘劳动本色,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赤脚书记”。

  “干部不参加劳动,就好比塘中的水浮莲,浮在水面不生根,干部不生根就是脱离农民群众,容易瞎子摸象闹笑话。”这是陈双田经常说的一句话。陈双田的儿子陈良云回忆,在父亲担任金华县委副书记后,外出开会的天数多了,但坚持劳动的本色却没有变,他只要从县里回到汤溪休息,第一件事就是脱掉鞋袜参加队里劳动。有人劝他说:“你已经是脱产干部、县里的领导了,身体也不是很好,还是歇歇吧。”陈双田听后笑笑:“我永远是个农民,劳动是我的本色呢!”

  据了解,金华开发区正在积极筹划创排原创音乐舞台剧《九峰之子——陈双田》,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旨在通过陈双田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农民的真实故事,号召党员干部向他学习坚韧的品格和无畏的奋斗精神。

标签: 陈双田;金华;改革开放;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