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一剪就是80年 剪纸爷爷手中的须臾万象
2018年11月03日 09:16:03 来源: 浙江在线 马黎 杨琳惜 张毓 吴煌

  浙江在线11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张毓/文 吴煌/摄)一米见宽的木制工作台,正中铺着两张扇形剪纸贴面,一侧立着素净的宣纸灯笼,另一侧是摆放整齐的剪纸工具。

  每天早上,87岁的吴善增就在这张桌前,拉开窗帘,戴上眼镜,拿起剪刀,开始一天的创作。

  这位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是土生土长的金华浦江人,有“浦江剪纸王”之称。在浦江文化馆工作时,他去过50多所学校办展览、上剪纸课,金华大专院校也都走了个遍,被亲切地唤为“剪纸爷爷”。

  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他来到杭州安了家,“时间一下子多出很多,还是继续剪纸。”

  穿过朝晖小区热闹的菜市场,吴老先生的家很好认,窗户上就贴着十二生肖的剪纸窗花。迎接我们时,他的手指头上还留有半干的胶水,右手食指还粘着一小块红色碎纸片,像一只绕在指尖的蝴蝶。

  他最近正在做剪纸花灯,工作台上,一绿一紫两幅扇形剪纸,正是那素面灯笼的装饰贴面。细看上面的图案,是西湖的代表风景,三潭印月。纸面右侧竖排一行小字,“杭州欢迎你”。这幅图案原是两年前创作的,登上过G20“迎峰扇”的扇面。

  他的剪纸工具基本上都是自制的,因为用不惯市面上的专业工具,“不听使唤”。他想了个办法,把手术刀片插在木杆凹槽口,缠上胶布,就是一把锋利刻刀。或者干脆绑在水笔上,既可描画又能刻纸,一体两用。

  桌子上,还有一块陪伴了他近40年的蜡板,也是DIY,软硬适中,刻纸时垫衬在下面,便于运刀,也减少了刀片的磨损。

  吴善增的母亲有一双善于剪纸的巧手,受母亲的影响,吴善增从8岁开始接触剪纸,一剪就是80年。

  参加工作后,他的这门剪纸手艺也派上了不小的用场,“区政府办简报,报纸上的插图,就是我用蜡纸刻上去的。”

  上世纪80年代,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他筹借了5千元钱,在浦江办起了《中国剪纸艺术报》。两年间,全国各地的剪纸作品纷至沓来,吴善增把好的作品挑选出来,印上报纸,免费分发给学校和其他单位。

  退休后,他更是一心扑在剪纸上,忙的时候,可以从白天剪到晚上。为了创作13米长的《中国大运河》剪纸长卷,他跑到运河博物馆,参照国画长卷,改成剪纸,花了一年多。

  吴善增创作了不少具有时代气息和社会内涵的作品。“香港回归那年是牛年,我剪了一幅《牛年迎香港》寄给人民日报。香港回归前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我的这幅作品。”

  在几十年创作生涯中,吴善增最引以为傲的,是浦江传统的戏曲剪纸,“戏曲剪纸最难的是人物的脸,脸部出问题了,服装、场景再好也白搭。”

  现在年轻人还喜欢剪纸吗?

  在吴善增看来,这还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在我的课上,无论是儿童、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能在40分钟的时间里,剪出一到两幅简单的作品。”

  他说,面对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剪纸的学生,他有办法由简入深,引起他们的兴趣。

  “学剪纸还可以培养性格,尤其是画线条稿,必须得细心,不能急躁。”

  他垂着眼,拿着剪刀,刷刷几刀下去,缓缓铺开一个双喜字。

  人物名片:

  吴善增,1932年出生于浦江县上吴村店,浦江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收集了五千多幅剪纸作品,编印《浦江剪纸选》20多册,培训了浦江100多名剪纸教师,为四万多名学生上过剪纸课,获得中国剪纸学会“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家”称号和“浦江剪纸王”的美誉。

  活动区

  “寻找最IN非遗老人”,邀请你一起走近非遗技艺。

  扫描二维码,在文后评论区留言,讲述你生活中感受到的非遗之美。评论点赞数最高的一位读者,我们将请吴大师为你“私人定制”一幅剪纸作品,想剪什么由你定,把自己的名字剪进去,也可以哦。点赞数第二位的读者将获得吴善增先生最新剪纸作品《西湖文化广场》一幅。

标签: 剪纸;浦江;剪纸作品;灯笼;活动区;工作台;杨琳;宣纸;创作;浙江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jhnews/201811/W0201811033601414679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