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得一佳砚胜于拱璧 追寻一种石头的文化记忆
2019年05月05日 15:54:44 来源: 金华新闻网-金华晚报 记者 戴玮

  金华晚报5月5日讯 说起砚台,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端砚、歙砚等。如果,有一种砚台,在历史上的砚界里曾一度“傲视群雄”,被誉为众砚之首。那么,这将是怎样一种物状?又会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虽然如今人们已经很少使用砚台,但传统文化的历史烙印依旧。只不过,对很多人来说,砚台已不再是单纯的文房用品,在收藏人士眼中更是“得一佳砚,胜于拱璧”。

QQ截图20190505154812.jpg

  现代版“砚海拾遗”

  大不盈掌。长约7厘米、宽约6.8厘米、厚度约1.6厘米,表面呈红黄相间丝带状纹理,刻腾龙喷水纹案,龙嘴喷水处下凹为蓄墨池。总体造型雕刻精致耐看,且石纹美观。

  现年57岁的吴先生是一名转业干部,爱好收藏已有些年头。起因是当时在部队参与编写军史收集史料,去过很多地方,其间不乏河南、河北等历史文化名城,在诸多文物的耳濡目染中,对历史上的一些故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每到一处,他都要到当地的古玩市场转转,而历史长河中的古文人必备之物——砚台,即是其喜爱的收藏品之一。

  “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红丝砚。”吴先生说,这方砚台是他转业到地方后,2006年在市区古子城淘来的地摊货。卖家是个“跑地皮”的老者,藏界说的“跑地皮”,专指从农村、乡下收集旧物贩卖的人。老者杂七杂八的一堆物件中,就有几方砚台。“对这方砚台,卖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几经讨价还价,最终以680元成交。”熟不承想,时至今日自己会对这方砚台爱不释手到了“日抚珍品度永昼,夜枕佳砚梦魂随”的境地。

  历史中的“一砚一世界”

  砚,又称研,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作为写字、绘画研磨颜料或墨的必备文具,自南唐始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

  从砚的材质而言,自汉代发明了人工制墨后,历史上出现了石砚、陶砚、瓷砚、铜砚、银砚、木砚、玉砚、象牙砚、竹砚乃至橡皮砚等,但从历代文人经历考验的经验总结中,不难发现石质砚台最受宠爱,现今最负盛名的砚台也莫过于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红丝砚,相传是中国古代胜过端砚的砚。”吴先生说,历史上的“四大名砚”,宋之前与宋以后,内容是不一致的。宋之前是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宋以后是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究其原因,与一个地方的资源枯竭石质减退,另一个地方优质石材的发现与开发等因素不无关系。

  红丝砚,产于山东省潍坊地区的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崔崮。从历史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四大名砚”之说始于唐,而红丝砚的闻名要早于其他。如西晋《博物志》中即有云:“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此后,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在其《论砚》中也表示“蓄砚以青州为第一”,宋代文豪欧阳修的《砚谱》亦云“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

  追寻一种石头的文化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砚作为文具,在现今社会中的应用性已很低,除了书画工作者,它更多的是以一种艺术收藏品的形态出现在世人眼里,尤其是那些历经世间沧桑的古砚。

  在历史的长河中,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吴先生认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使得砚台在其特有的文具功能外,还附加了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让它成为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雕刻等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品。

  吴先生说,一方好砚台,往往具备“石质细腻、抚之如婴肤娇嫩,叩之有金玉之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耐磨益毫、存墨不腐”等特点。红丝砚后来的衰落,名气远远比不上端砚、歙砚,其主要原因与优质红丝石的储量匮乏、开采困难等因素相关,但作为一种石头的文化记忆,依然值得追寻。

  本报成 文/摄

标签: 砚台;石头;奇石;石文化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