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17棵葡萄树产出200棵的效益 最贵卖到每公斤200元
2019年07月30日 08:59:26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章馨予

  炎炎夏日,正是各类瓜果大量成熟上市的时节。在金东区孝顺镇祥里村程宏家庭农场的56亩葡萄基地里,一串串葡萄垂挂枝头,惹人喜爱。农场主人陶程宏出生于1989年,3年前,这个空气清新、环境静谧的地方孕育了他的创业梦。

  平均每亩种17棵葡萄树

  走进葡萄基地,没有普通大棚潮湿闷热的感觉。陶程宏说,这得益于葡萄的种植密度和架型。

  “目前我市葡萄种植的平均密度约每亩200棵,我这里平均每亩只种17棵,最少的地方就5棵。”陶程宏说,为改善传统葡萄大棚密不透气的弊端,减少高温天病虫害,他将传统的V型架改为王字大树型飞鸟架,葡萄树的种植间宽由2.5米延伸为8米,架子高度由1.7米提高到2.2米,挂果位置由原先的1.1米提升至1.8米。“这样一来,空间更宽敞了,人走在里面没有压迫感、更透气,葡萄得到的光照也更充足均匀,没有明显的阴阳面。”

  种植环境改善了,但农民最关心的还是产量:一亩地17棵树能赛过200棵树吗?

  改良土壤

  保持生物多样性

  陶程宏说,土壤之于植株就好比胃之于人,胃好了,吸收自然就好了。于是,他着手改良基地土壤环境,原先硬邦邦的沙土被替换成添加了有机质的土壤,成了松软的“蚯蚓土”,棍子能插进1米多深。植株相当于直接种在了有机质上,从这种土里长出的葡萄树不仅根系更发达,产出的果品香味也更浓郁。

  为防止杂草生长影响葡萄长势,种植户一般会铺设地膜或喷洒除草剂,前者易造成地温过高、植株根系上浮,后者则可能导致农药残留。对此,该基地采用生草栽培,在棚内种上符合葡萄生长环境的生草,实现土壤保湿降低地温之余,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同时,陶程宏还购进割草机定期清理,用机器代替人工施肥,割除后还田改善环境。

  “在这一套新型种植模式下,葡萄亩产可达1.5吨左右,亩均收益8万元。”他说,相比原先每亩种200棵树,人工减量1/3,亩均效益提升15%~20%。

  拓展供应链

  年销售额2600万元

  与程宏家庭农场相配套,陶程宏还成立了程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除了种植,还做起供应链管理。

  按照自己的种植模式,除带动部分本地农户尝试种植外,陶程宏辗转各地给葡萄种植户上课推广,公司现已在福建、江苏、上海等全国15个省、市建有4000余亩合作基地。通过技术介入和全程指导,将合作农户按既定标准生产出的葡萄以不低于市场标准的价格统一收购,供给线上线下合作渠道。

  目前,公司已成为百果园华东区1600家门店的香印青提最大供应商,并与盒马生鲜、京东、叮咚等线上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去年共实现销售额2600万元。今年,该公司还参与完成阿里(村淘)淘乡甜版块葡萄品类采购标准的制定,预计于明年葡萄产季开展阿里系订单。

  眼下,基地从日本、美国引进的“阳光玫瑰”“蓝宝石”“妮娜公主”等葡萄品种正在大棚的保护下安然“酣睡”。为保证8月底上市前果品干净、防范病虫侵害,工人们给一串串葡萄套上了袋子,留下两个口子便于透气。“根据渠道端和市场端的不同标准,我们会按照单穗颗粒、重量、糖度等,将葡萄分等级销售。”掀开袋子,陶程宏展示了根据糖度不同能尝出荔枝、芒果和玫瑰3种味道的“阳光玫瑰”品种,一串从穗顶到穗末仅有7层挂果的特级果能卖到200元/公斤。

  “仅‘阳光玫瑰’一个品种,今年就定了100万公斤销售目标。”在陶程宏看来,如今农民缺的是理念创新、模式创新,而不是市场。


标签: 葡萄;家庭农场;生物多样性;创业梦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17棵葡萄树产出200棵的效益 最贵卖到每公斤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