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家乡父老送别谢高华 再见,再难相见
2019年10月25日 06:24:22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俞任飞

  浙江在线10月25日讯 80岁的冯爱倩来了,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她是最早一批前来祭奠谢高华的访客。

  他们原本不会有任何交集。37年前,一个是义乌的一名普通农妇,一个是县委书记。但是,事情就那样发生了,有了那次众所周知的相遇,以及此后义乌飞速发展的几十年。

  于是,冯爱倩这个名字,与谢高华一起,永远地写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编年史开头的那一页。

  已至耄耋之年的冯爱倩,眼睛通红。头一天晚上,伤心过度一夜未睡。她长跪在灵前,痛哭,念叨着“老哥,我来看你了”。观者无不动容。

  10点40分左右,一辆浙G牌照的小车在殡仪馆旁甫一停稳,80岁的冯爱倩一身素黑外套,颤巍着打开车门,她双眼红肿。

  “我熬不住了,本来昨晚就想来的。”23日下午,冯爱倩收到了谢老病重的消息。她心急如焚,连着给谢老子女打去6通电话,又叫了车子,打算直奔杭州去医院再看看他。

  “老哥,爱倩来看你了。”刚跨进灵堂不到几步,她忽然双腿一软,跪倒在地,不住嚎泣。好一阵子,才又在谢家人的搀扶下起身,扶柩绕行。

  站在柩前,冯爱倩俯下身子看了很久,嘴里依然是止不住地唤着“老哥”。这一声老哥,不只代表着义乌人对这位掼纱为民的“父母官”最诚挚的感情;冯爱倩心里更是知道,这个自己叫了30多年的称呼,今后再无从说起。

  冯爱倩和谢高华的相识,源自37年前。1982年5月,谢高华刚从衢县县委书记调任义乌县委书记,新官上任一个多月。

  前一年,他才因为鼓励橘农贩卖自留橘,未完成国家统购任务,而被批为“搞市场自由化”的反面典型,如今又被调往义乌这个当时全国有名的穷地方。他缺乏心理准备,对于怎么在义乌开展经济建设,也心里没底。

  另一面,42岁的义乌农妇冯爱倩,那年过得也有些提心吊胆。

  她是独生女,家里还有5个孩子和老母亲,“靠在农村挣工分根本无法支撑生活”。迫于生计,她卖了10担谷子换来80元钱,又从尚经公社信用社贷到300元。她拿着这笔钱从县百货公司批些便宜的纽扣、鞋带、别针等小物件,再卖给“鸡毛换糖”的义乌人。

  当时政府设立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对这些摆地摊的、搞自由市场经营的,一律禁、阻、限、关。冯爱倩也被撵过好几次,只敢半夜摸黑回家,她搞不明白自己辛苦赚钱,怎么就成了“资本主义尾巴”。

  于是在晚春的一个傍晚,两人有了第一次交锋。

  这天,谢高华刚理了发出来,就被冯爱倩堵在了县委大院门口。

  冯爱倩用土话接连质问,两个人语言不通,谢高华就请她去办公室详谈。“进办公室后,她的话我也听明白了。她心里有股气,她是责问县委为何不让她做生意,还要罚她。”两个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此后谢高华也曾回忆这次对话,“最后,我说了两句话,一是‘我理解你,同意你摆摊’;二是‘我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

  4个月后,义乌县委经过调查做出决定:稠城镇和廿三里镇两个小商品市场率先开放,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就此诞生。同年11月,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冯爱倩也因此摆脱了东躲西藏的日子,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里的第一批经营户。

  第一次见面时的经历,让泼辣直爽的冯爱倩打心眼里认同这位新来的书记,而她的生意也和整个小商品市场一道蒸蒸日上。

  到1983年底,义乌市场的日均交易人数增长至6000人,有3000多种商品销往国内各地,火爆的行情也让原本简陋的市场捉襟见肘。“马路边,在两条凳子上架块水泥板,上面搭个简易棚就开张了。”对此,谢高华也曾说起,一期小商品市场开放时,当地只投入了9000元,沿街露天铺设了700个水泥板铺位。

  冯爱倩又想到了谢高华。此后她两次找到谢高华反映情况,想着再把市场搞得规范些。在谢高华的力挺力推之下,1984年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摊位从1982年底的700多个增加到1800余个,每个摊位上还加盖了石棉瓦棚。

  随着工作上的交流,冯爱倩和谢高华的距离也拉近了。走在路上撞见,谢高华爱叫冯爱倩“老妹”,冯爱倩则会喊谢高华一声“老哥”。1983年冯爱倩的三女儿参军,谢高华还亲自把这位“外甥女”送到了义乌火车站。

  1984年底,谢高华离开义乌,赴金华担任地委农工部部长。之后他又历任金衢两地各级领导职务,做过不少让百姓受益的决定。

  1985年,谢高华回衢州任职,他力推乌溪江引水工程上马,并担任工程总指挥。

  1989年8月,渠首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57岁的谢高华泪光晶莹。他对着话筒激动地说:“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为工程建设作最后冲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此后直到1995年,谢高华从衢州市人大副主任任上退休,定居老家衢州,他都未再和义乌发生过多关联。不仅如此,他在义乌没有房产,没有商铺,也没有小商品市场原始股,他甚至对子女约法三章:“不准打着我的旗号在义乌谋便利”。

  不过义乌人民一直没有忘记谢高华。

  坊传199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管理处曾涌进一群在市场摆摊的经营户,他们背进来一只沉甸甸的编织袋,里面都是现金,称是经营户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凑起来的,想为老书记谢高华立一尊铜像。去年,钱报记者也曾就此问过谢高华,他摆摆手,连说了几个“不敢当”。

  1993年后,冯爱倩也卖掉了自己的摊位,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参与管理中国小商品市场上来。她做过市场治保委副主任、个体劳协副主任,又在妇委会副主任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5年。市场秩序、交易纠纷、钱物被盗,七零八落的事都要她操心。

  1995年,第一届义博会开幕,在义乌人民的热情邀请下,谢高华坐着自己那辆配发的老式丰田工作用车,作为嘉宾前去参会。在会上,他又遇到了冯爱倩。两个人一番家常后,谢高华嘱托冯爱倩要“办好市场,做好服务”。

  其实这些年来,谢高华和冯爱倩从未断过联系。

  偶尔来义乌开会时,他总爱上冯家坐坐,有时他吃不惯酒店的饭菜,还会特意让冯爱倩给他做一碗番薯稀饭。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还是这个吃的习惯”。

  退休了之后,每年义博会结束,或是八九月份秋爽时节,他也会去义乌走走。每次去,他都会特意转道冯家,“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喝喝茶,写写字,谈谈天。”

  去年10月26日义博会闭幕,谢高华最后一次去了冯家。临走前,他送了一幅“鸿业腾飞”字给冯爱倩,除了祝她生意兴隆,其中更寄托了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殷切期待。

  回忆至此,坐在灵堂边的休息室里,冯爱倩的眼神还有些恍惚。

  “我中秋前才去看了他,那时候他靠在床上,精神不错。”今年4月,谢高华因病情加重转院到浙江医院。冯爱倩去看过他4次,最近的一次就在中秋前。那次,谢高华拉着她和记者回忆过去,一直聊到了下午3点。

  沉默许久,冯爱倩习惯性地点起一支烟。她说她还不想走,想着再多住几天,直到送完“老哥”最后一程。


标签: 谢高华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家乡父老送别谢高华 再见,再难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