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巧砌文化砖,古村旅游年收入3000万元
2021年03月03日 08:41:44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朱丽珍

  浙江在线3月3日讯 三月菜花黄,四月烟雨蒙。春天似乎与乡村最配。此时随便踏入一座江南古村古镇,便能感受温婉精致,觅得田园悠然。

  “乘着好天气,带家人过来一起感受大自然的好风光,盘龙谷这边风景很好的。”2月25日,在金华市永康市盘龙谷生态旅游区,游客陈夏正将眼前的景色拍照发朋友圈。盘龙谷地处永康市前仓镇,是国家AAA级景区,虽然春节假期已过,但是热度丝毫不减。

  乡村振兴,无疑是当下热词。如何做?每一个地方都在寻找各自的答案。前仓镇发挥城镇对乡村振兴的带动,在绿水青山里寻到了“金山银山”。从无到有,从乱到兴,沉寂百年的古建筑焕发新生;新与旧的碰撞,诞生网红打卡地……小镇的蝶变,浓缩在猪圈变秘境,“铁丝哥”变“宝马哥”的一个个传奇里。

  慢节奏里

  探寻城乡生活融合之道

  “说是一个村,其实更像是一个小而精的景区。”这是很多人在永康前仓镇大陈村游玩后的印象。

  正月未过,村口的三友农家已有不少客人入住。这栋4层小楼,如今是不少上海、江苏、杭州、温州旅客的驿站。在鸟语花香中,踏春赏花;在溪水翠竹中,避暑乘凉……老板娘李俐自豪地说到:“很多都是老客,每年都要来。”

  7年前,当村里鼓励李志昂和李俐夫妻办农家乐时,两口子心里却没底。什么时候能把投资本钱拿回来?他们根本不敢想。事实上只用了三年。

  这几年,村容村貌一天一个样:道路平整了,路灯更亮了,停车场接二连三建成,网红景点不断打造。

  村里有一条老街,名叫舜耕巷,原本两边不少房屋都是危房,年久失修。如今它们却摇身一变,成了咖啡馆、染织坊、酒吧……

  铜院里就是老街改造的代表作,这座民宿以“铜”元素为主题,整体保留老屋青砖、木雕的古色古香,而客房里又能享受现代的便捷舒适。近千元一天的房价,旺季仍然一房难求。

  乡村慢节奏,和城市现代舒适能否完美融合?大陈村给出了答案。如今,除了散客外,络绎不绝的大巴车送着团队游客前来观光。

  “忙得时候,一天要接待五六辆大巴车,客房预定需要提前一个月。”大陈村共460户,1298人,如今有41家民宿、农家乐,共1300多个床位,也让像李志昂一样曾经用不起皮带,用铁丝当腰带的“铁丝哥”摇身一变成了“宝马哥”,村里一年的旅游收入最高达3000多万元。

  写生基地中

  探索古村蝶变之路

  同样在前仓镇,村与村之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

  如果说,大陈村是乡村慢生活与城市现代舒适的融合,在后吴村,能让你坐上一台时光机,在一栋栋古建筑里,在古往今来中穿梭。

  后吴村以吴姓为大姓,吴氏后裔中,曾出过著名的“吴氏三相”龙图阁学士吴芾、左丞相吴坚和大中丞吴时来等名人,是第一批中国古村落、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建村近800年的时光,岁月沧桑,至今仍保留着永康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有明清时期建造的祠堂、厅堂等建筑10多处,古民宅大院、精舍20多幢,光宗祠就有7座。

  其中吴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后吴村的代表性建筑,梁柱门窗,有着精美浮雕,上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鱼虫,皆栩栩如生,已成为国宝级保护建筑。

  沉寂百年,如今这些古建筑,又成了村里的香饽饽。因为它们的存在,这里成了国内外艺术生、艺术家们追捧的写生基地。

  “目前已经有21所省内外院校与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后吴村党支部书记王勇介绍,春暖花开之际,前来写生的人又会增加,“多的时候,一天要来四五百人,都是来写生画画的,围着这些古建筑一坐就是大半天。”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是后吴村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旅游节,至今已举办20届。在旅游节上不仅有踩街、戏剧表演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还有古建筑风情油画展、后吴祭祖典礼等文化活动。“将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相融合,是后吴村正在尝试的探索。”王勇自豪地说。

  舜耕小镇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乡村如何振兴?在打造乡村美的同时,还要寻找特色。”前仓镇党委书记朱正伟坦言,现在不少农村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支撑,“去年底,前仓镇推出作家驻村制,就是希望提升挖掘前仓的文化和故事,打造自己的特色。”

  前仓镇的特色是什么?不得不提舜耕文化。

  相传,历山为虞舜躬耕之地,舜在历山耕种、制釜。在永康前仓镇的历山上,至今还保留着舜田、舜井、舜潭、马蹄印、石棋砰和舜帝庙等遗迹。“舜耕小镇”应运而生。

  舜耕小镇,主题是农业,但并非传统农业,而是特色鲜明的农旅发展路径——大陈村主打慢生活,后吴村则是写生基地,荆州村有古玩市场,而集镇区则是工业、文教产业聚集地,南区则主打农旅采摘游……特色经济,为前仓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振兴,还需要开发与集聚各类技术人才资源,补充一批有能力的年轻人加盟,才能补缺增益,让小镇进入发展快车道。

  “人才赋能,一方面是自己培养。”朱正伟说,前仓镇已经有了土生土长的省级治村导师,另外也将新建一批工作室,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

  乡村振兴并没有标准答案,前仓镇交上高分“答卷”,这座舜耕小镇,正在通过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着新时代的经济基因。

标签: 前仓镇;小镇;古建筑;写生基地 责任编辑: 翁宇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jhnews/202103/W020210303311794760650.png

巧砌文化砖,古村旅游年收入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