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和中国的故事——互联“网”事永生难忘
2015年12月19日 07:45:1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浙江在线12月19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裘一佼)乌镇12月18日电

  花白的头发,沉稳的步伐,这是看到"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的第一印象。

  在18日上午举行的"技术与标准促进互联网发展”分论坛上,这位典型的"理工男”却流露出柔软的一面。在看到"中国互联网先驱”的"二钱”之一、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钱华林时,他叫钱华林"老朋友”,在他紧接着的演讲中,虽然有不少让人费解的专业名词,但走下演讲台,他和记者讲述的,却是一段让人感动的往事。

  那是在1983年,措恩作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教授,来到北京参加一个技术研讨会,措恩已是大名鼎鼎的德国"互联网之父”,因为联邦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便出自他手。在会上,他认识了中国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王运丰,他们的谈话,激起了火花——在中国推广计算机网络。

  那时,互联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但中国还是一个信息的孤岛。特别是中科院、机电部等研究机构,因为没有通向世界的窗口,科研成果无法在世界上被认定,学术界在中国建立国际互联网信道的呼声渐长。

  对于打开国门看世界没几年的中国科研人员而言,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陌生而新奇,措恩被王运丰的真诚所打动,两人随即开始筹建中德之间的计算机网络连接。

  只是,项目既无官方背景,又缺民间赞助,1985年11月,措恩提笔给当时联邦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州长罗塔·施贝特写了一封私人信件,言辞恳切地介绍了中德计算机网络连接的深远意义。他的努力,直接带来了一项特批专款:15万马克(当时折合人民币28.7万元)的一次性投资和每年1.5万马克的维护费用。

  回顾往事,措恩笑意盈盈,"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措恩告诉记者,他的夫人是北京人,而王运丰的夫人是德国人,他们的缘分,似乎也让中德在互联网上的牵手顺理成章。更有意义的是,1987年夏天,措恩把大半个研究小组都搬到北京来,与留守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格德·威克小组开始编写电脑上的网络协议。

  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聪明而辛勤的人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刻。按照TCP/IP协议,一封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意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从中国到达德国。

  有力而简洁,这封电子邮件意味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措恩静静地叙述,那段激荡人心的历程,在他眼中是一段温暖而难忘的回忆。"那时我完全没想到中国的互联网会发展成今天这样,”措恩说,"我每次来,都能看到令人吃惊的飞速变化。”

  措恩与中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有一个更长远的计划——"汽车事故零死亡”,通过互联网技术,让汽车更聪明、更安全。措恩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而德国在汽车、机械工程等传统领域优势明显,双方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他告诉记者,自己昨天参加的"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论坛中,李书福的演讲让他颇感兴趣。

  "我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起始,期待互联网的发展能造福更多的人,那样,我们当年的努力才会有时代的价值。”措恩说。

 

 

标签: 责任编辑: 金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