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五水共治”带来新商机,平湖农民重拾老行当 水好蚂蟥肥
2016年05月25日 08:01:0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钱祎 通讯员 任迎春

  浙江在线5月2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钱祎) 夜晚,蚂蟥活动频繁的时候,多道手电筒照出来的亮光在池塘和小河面上来回晃,几个村民穿着套鞋,手提塑料桶,正在四处寻找。看到蚂蟥后,村民手一抓一甩,一条蚂蟥就被丢进了桶中。今年开春后,嘉兴平湖多个村的村民四处出动捕捉蚂蟥。

  蚂蟥药用价值很高,由此催生了蚂蟥捕捉、收购和养殖的产业链,使蚂蟥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据了解,平湖捕捞蚂蟥约有二十五六年历史,2013年开始人工养殖。

  野生蚂蝗对其生存的水环境要求非常高。近年来,随着全省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平湖的不少村民在小小的蚂蟥身上找到了新的商机。

  水质变好 蚂蟥多了

  5月24日,广陈镇山塘村村民张岳明正忙着把刚收购来的蚂蟥晒干、加工,准备销往安徽等地的药材市场。

  张岳明做蚂蟥生意始于6年前,“那时候水环境好,水不仅干净清澈,水里还有螺蛳、河蚌等,蚂蝗就爱吃这些东西。当时的野生蚂蟥收购量很大,收购价格也不高。”别人把捕捉来的蚂蟥卖给他,他按个头大小进行分拣,再按市场收购价付钱。

  多年下来,张岳明赚了一笔钱,也对蚂蟥的市场行情了如指掌。

  后来,他渐渐发现钱越来越难赚了。“小河、小池塘里的垃圾越来越多,漂浮在水面上,脏水直接排到河道里,水变得又黑又臭,人都受不了。”他叹了口气,“这样的水质,怎么还会有野生蚂蟥呢?”张岳明说,蚂蟥学名叫水蛭,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在受污染的水环境里,蚂蟥一般会停止繁育和生长。

  从前蚂蟥都以自然捕捞为主。随着水环境越变越差,农药、化肥等滥用,野生蚂蟥的数量明显下降,有些原来捕捉、收购蚂蟥的村民开始转型人工养殖蚂蟥。

  需求猛增 价格飙升

  蚂蟥生活得很“矫情”,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40℃,温度过低就会钻进泥土中蛰伏冬眠。因此每年开春,它们就会从泥土里钻出来活动直至10月左右。

  平湖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建良告诉记者,养殖蚂蟥对池塘水质有许多要求:比如水体PH值应保持在6.2-6.8,溶解氧≥3 mg/L,非离子氨≤0.02 mg/L,对土壤也有较高要求,养殖过程中严防化肥、农药、工业、污水等污染。目前,平湖市蚂蟥的年总收购量在2万斤左右,蚂蟥养殖面积约183亩。去年平湖蚂蟥养殖亩产量600斤,亩利润达1万余元。

  “现在水环境的整治力度非常大,野生蚂蟥又多了起来,从事蚂蟥捕捉、收购的村民也多了。”王建良说,“水质的变化,从小小的蚂蟥身上就能看出来。”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张岳明的蚂蟥收购生意上。近两年,野生蚂蟥的再度出现,加上其药用价值被进一步挖掘,蚂蟥需求量猛增,价格一路飙升。刚开始只有2-3元/斤的收购价格,如今收购均价普遍为65-70元/斤,最高的时候收购价格更是涨到了100多元/斤。

  “很多人又张罗着去捉蚂蟥了。”张岳明说,高峰期来他这里卖蚂蟥的有10多家,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就收购了几百斤。有些村民运气好,一个晚上就能捕捉到几十斤野生蚂蟥,这意味着这些村民一个晚上就能有上千元收入。

  水环境整体改善后,蚂蟥身价倍增,让蚂蟥养殖户们也有了更多期待,养殖蚂蟥的池塘大多从外河道引水。以前,养殖户们要对外河道的水质进行各类净化过滤和检测,确保合格后才能引入到蚂蟥养殖池塘中。现在,这种顾虑正在逐步打消。

标签: 蚂蟥;收购;水环境;村民 责任编辑: 程永高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5253311414244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