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谁叫我是党员呢?” 桐乡的这个菜农不一般
2016年06月28日 11:01:00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姜鹏飞 鲍嘉 摄影记者 朱骏

  浙江在线6月28日讯 范建良,桐乡市崇福镇崇德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从事大棚蔬菜种植20多年,多年来坚持诚信经营,坚信“种菜就是种良心”。他致富不忘乡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五水共治”大潮中,他勇挑重担,自费治水,获得荣誉无数。

  我的入党誓言

  渴望成为党的一员的我,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一、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二、积极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献身改革,率先解放思想,踏踏实实工作,勇于探索创新。三、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做农村产业化、效益农业的带头人,为广大农民服务。四、要顾大局、识大体,团结同志、共同协作,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关心他人疾苦。

  在桐乡崇福镇新桥村,村民们都知道老范是个实心眼,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最初,老范放着好好的猪不养,非要去种菜,一头钻进大棚里,没日没夜地搞试验,出来之后人瘦了一圈。

  他认准一个理:“种菜就是种良心。”什么杀虫剂、除草剂统统靠边站,只要能保证蔬菜无公害,什么贵用什么。

  两年前,村里搞“五水共治”,老范冲到村支书的办公室说:“村头那条河归我了。”

  村支书吃了一惊,说:“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老范回头就从家里拖出一艘皮划艇,带着工人下河捞垃圾去了。

  老范全名范建良,今年49岁,对于自己做过的林林总总,他说:“谁叫我是党员呢?白纸黑字写着的,可不能光说不练。”

  猪倌变菜农

  乍一看去,老范不太像个农民,黑皮肤,瘦高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笑起来一股子憨劲。

  老范的党龄不算长,2006年入党,到今年正好满10年。他说话直来直去,不绕弯子,“老早就想入党,也写过入党申请书,那时组织不要我,总归是自己不够格,就暗地里下决心,要做出点样子来。”

  老范中专学的是畜牧养殖,种菜之前,他一直在养猪。最多时,他家养了800多头猪,“养猪是挺挣钱,可是天天都要头疼猪粪运哪里去,后来干脆咬咬牙,改行去种菜。”

  1995年,老范看中了反季蔬菜的高利润,于是承包了22亩地,准备搞大棚种植。

  猪倌变菜农,隔行如隔山。他先去上培训班,光听不过瘾,又去周边一些农户家做帮工,边做边学,慢慢地他发现大棚种植和传统农业的自然生长相比,无论是育苗还是授粉都不是一个概念。

  杭州、平湖等地转了一大圈后,他回到家,便一头扎进大棚里开始做试验,最初种的是茄子。反季茄子冬天育苗,温度控制很重要,为了搞清楚白天和夜晚温差究竟有多大,他就整夜守在大棚里。西北风呼啦啦地刮,老范在大棚里守着温度计,冻得直发抖,但茄子苗比他还怕冷,如果气温降得太快,就得马上用火炉给大棚升温。

  对于大棚种植,通风和保温是一对矛盾体,温度上去了,病虫害又来了,一场灰霉病,让大棚里的小茄子烂掉一大片。老范顾不上心疼,马上想办法。别人用农药,老范心想:“菜是要吃进嘴里的,咱可得凭良心。”最后,他用了一个费时费力的土办法——烟熏。

  一年下来,功夫总算没白费,挣了5万多元,也是从那时起,老范就给自己定了规矩,自家种的蔬菜一定要保证无公害。

  之后,靠着许多年的稳扎稳打,老范种植版图迅速扩张,从最初的20多亩发展到300多亩,种植大棚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

  要种就种良心菜

  老范在村里属于先富起来的,渐渐就有村民上门来取经,老范也不藏私,倾囊相授。“乡里乡亲的,哪能闷声发大财,要富大家一起富。”

  说起当年带领村民致富,老范也不否认自己还有另一番打算,“单枪匹马很难成事,成规模了,才有市场竞争力。”

  传授种植经验的同时,老范也把自己的理念打包灌输给了村民——“要种就种良心菜”。他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环保防病法也一股脑地教给了村民。

  店多成市,抱团发展,规模效应出来了,作为领头雁,老范带着自己和村民的农产品闯市场,不仅全面供应桐乡市场,还把产品输送到了杭州。

  随着种植户的增多,2005年,新桥村11个种植户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打出了“崇德果蔬”的品牌,老范被推选为理事长。后来合作社迅速壮大,发展到一个拥有100多名社员、范围覆盖全镇的跨村合作社。

  就在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喜讯传来,老范的入党申请终于获得组织通过,他成为一名新党员。说起当年为什么一门心思想入党,老范说:“一是觉得跟着党走很光荣,二是因为想给自己加压,多承担点责任,用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入党后的老范要给社员定规矩了。他多次召集理事会成员,给合作社制定各项规程,除了组建技术指导小组之外,最重要的是监管产品质量。

  在老范的牵头下,合作社给每个蔬菜品种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种植流程,明确了生产质量标准,尤其重视果蔬农药残留检测,每批必检、每批精检,一年算下来,整个合作社这项检测要做3000多次。

  2007年,老范又牵头成立了产品监督小组,实施了追踪制,定期抽检,严禁以次充好。在老范的带领下,合作社先后获得浙江省示范性合作社、嘉兴市规范化合作社、嘉兴市示范性合作社等称号,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王牌”合作社。

  老范自己的种植基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只要让农作物环保无害,贵的、高科技的统统派上用场。

  “花这么多钱不觉得亏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老范连连摆手,“不亏不亏,质量上去了,客户放心了,我也就安心了。”

  治水当先锋

  每天即便再忙,老范都要到家附近的新开河走走看看,因为治理这条河他是拍了胸脯的。

  6月26日下午,下着雨,老范吃过午饭后开始巡河。最近雨水多,河水有点浑,但河面上基本看不到垃圾了。老范顺着河沿走了一遍,从河里捞起两个农药瓶,放进早就准备好的垃圾袋里。

  说起这条河,老范话语中带着感情:“河是1974年开挖的,就从我家门口流过,从小几乎是在这条河里玩大的,那时候,河里鱼啊、虾啊、螺蛳啊,捞都捞不完。后来,污染多了起来,眼睁睁地看着它清水变污水。”

  治水前,新开河上漂满垃圾,“走近就能闻到一股恶臭,让人根本不想走近,看着真心疼,再不治理,对不起下一代啊。”

  2014年,桐乡开展“清三河”,镇里号召企业认领河流。听到消息后,老范跑到村支书陆松祥的办公室,先说了一通新开河的情况,然后表示自己想认领这条河。

  陆松祥一听,先是吃了一惊,随即说,治河是费钱费时间的活,你可要想清楚,不要一时冲动。老范一拍胸脯,抛下一句话:“你放心,这条河以后我来管了,保准让它变个样。”

  第二天,老范从家里拖出一艘早年买的皮划艇,从基地喊了3个工人,拿着竹竿和网兜下河捞垃圾去了。河里臭气熏天、垃圾成片,农药瓶、编织袋、破脸盆,什么都有,几天忙下来,垃圾清理出几百袋。

  垃圾还算好,最难弄的是水草。老范把两根竹竿插到河里使劲搅,然后顺势把水草拖上来,这样有点效果,但效率很低。后来,老范干脆带着工人直接下河,屏住呼吸用手拔。

  过了段日子,老范发现,治标不治本啊,清走了旧垃圾,又出现新垃圾,沿河的村民还是把这里当作垃圾场。

  怎么办?得做做村民的工作。白天,老范就沿着河道走,去找种地的农民拉家常,晚上,挨家挨户去串门,找当家的聊几句,归根结底一个意思,请大家配合他,一起把这条河道治理好。

  后来,老范又买来一些垃圾桶,放在桥头、路口,方便村民丢垃圾。老范的行动走心、说话入耳,渐渐地,往河里丢垃圾的村民越来越少。

  半年不到,河水开始清澈起来。在老范的建议下,村里在河边修建了堤岸,种植了绿化,今年又在河里放养了鱼苗,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

  如今,老范的那艘皮划艇已经“负伤退役”,村里又给他们配了艘船,不过,现在的活越来越少,有时候半个多月才需要下河一次。

  【记者手记】

  一口唾沫一个钉

  “中国好人”、“浙江好人”、“嘉兴市道德模范”……这些年,老范获得的荣誉还真不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有点难为情,“每做一件事前,想想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也就不难了。”

  采访老范后,记者在镇里找到他当年写的入党申请书,上面他给自己定了四个“要努力做好的方面”,如今回头看看,竟都一一做到了。一口唾沫一个钉,这个老范不简单。

  老范的基地挂着块“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牌子,他招收的工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残疾人。妻子埋怨“咱家是收容所啊”,他嘿嘿一笑说:“谁叫我是党员呢?”

  当年刮台风,老范没顾得上加固自家大棚,先往社员家里跑,等回到基地时,自家100多个大棚都被吹坏,损失超过100万元,老范叹了口气自言自语:“谁叫我是党员呢?”

  “谁叫我是党员呢?”这是老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言语中,更体现在行动上。

标签: 菜农;党员;治水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