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1万多元1公斤 海宁有个全国最大的“软黄金”基地
2018年09月10日 15:16:36 来源: 浙江老年报

宁市袁花镇红新村的桑黄大棚,现在已进入丰收季节。

  9月初的“秋老虎”,热力依旧不减。

  而在海宁市袁花镇红新村的120亩温室桑黄大棚里,水雾设备全开,里面阴凉而潮湿,一袋袋菌棒整齐摆放,就像是洗着“桑拿”。那肥厚的嫩黄色子实体就是被誉为“森林黄金”的桑黄,从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菌棒开口处挤出一团奶黄色,十分可爱。

  8月底开始,这里就已经一副收获的景象,每天工人们能摘下400公斤左右的“宝贝”。

  “借东风”转型做成全国最大

  很难想象,4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猪棚,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桑黄标准化栽培基地。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生良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在这里栽培桑黄菌袋60万袋,年产桑黄5000公斤,产值超过2000万元。

  “今年预估产值3千万元。”姚生良于2014年,借政府东风,转型种起了桑黄。第一次看到桑黄时,老姚觉得这东西有点像灵芝。从专家那里,他得知桑黄的经济效益很高,正愁找不到合适项目的他,决心把原先养猪用的猪棚都改造成桑黄工厂。因为稀缺的缘故,原先桑黄的市场价要2万多元一公斤。现在,通过技术研发,实现了人工仿野生栽培,大概可以降到1万元至1.2万元一公斤。

  “桑黄这种药用真菌过去只能在潮湿的深山密林中找到,现在已在我省实现了规模化人工栽培,相关制备工艺已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李有贵博士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他们还拿到了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GLP安全性报告,证实了该公司出产的桑黄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权威机构安全检测的桑黄品种。

  为什么要花成本做这个检测报告呢?李有贵解释,古代医书上记载了桑黄的药用价值,但并没有明确其副作用以及毒性。因此,明确人工栽培桑黄的安全性是产品开发的关键,也是对老百姓健康负责。另外,省农科院蚕桑所委托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海宁基地的桑黄做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无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极低。

  实现了人工仿野生栽培,桑黄的价格可以从每公斤2万多元降到1万元至1.2万元。

  花10年让“黄金”自己产

  桑黄的市场价长期处于高位,一度引发狂热的野外采摘。跟桑黄打了10多年交道的李有贵说,正宗桑黄,需要在10年树龄以上的桑树上才可能生长,一朵桑黄长3至5年,个头都很小。有很多桑黄,价格低的只有一两百元一斤,其实是杨黄(长在杨树上的一种真菌),而有的是长在白桦树上的树黄。

  “要想让桑黄造福更多人,就要让其实现产业化,而基础是要突破人工栽培技术。”从2008年开始,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李有贵桑黄研究团队从浙江、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收集十余株桑黄菌株,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进行研究分析,选育出最佳栽培品种,还攻克了人工栽培不易出菇的技术难关。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立了桑黄工厂化人工栽培技术。

  值得庆幸的是,去年浙江省春季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桑黄高效工厂化人工袋料栽培技术”以300万元成交,成为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案例之一。

  对抗肿瘤细胞与炎症

  我国古代医学论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以及现代医书《中药大辞典》中,对于桑黄药用价值均有详细记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黄在肿瘤、炎症、免疫、血糖、血脂等方面具有7大防治功效。”李有贵说。

  桑黄对许多症状都有疗效。李有贵团队曾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究其作用机理。实验发现,桑黄多糖、酚类物质对小鼠肿瘤细胞、实体瘤有抑制作用。桑黄酚还在患有结肠炎的小鼠身上发挥了很好的抗炎作用。

  不过,目前老百姓对桑黄的认知度还比较有限。目前,从志愿者服用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示范基地产出的桑黄样品看,该桑黄让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标签: 袁花镇;大棚;桑黄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91055181319852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