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松阳界首村有位传奇老人 左手执笔绘就百幅“乡愁”画作
2017年08月12日 10:14:33 来源: 丽水网-处州晚报 记者 蓝倞 见习记者 徐期辰

  松阳界首村有位传奇老人,3岁失聪又聋又哑;59岁中风半边瘫痪;76岁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

  左手执笔绘就百幅“乡愁”画作

  3岁失聪,错失了上学的机会,他就自学认字。

  59岁中风,右半身偏瘫,他开始学习左手写字。

  64岁,抱着一份对家乡的爱,他因手绘“记忆中的界首”而名声大噪。

  这便是松阳界首村的传奇老人刘为朝。今年76岁的他一生坎坷,但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明明是一位残疾人,却掌握着裁缝、泥瓦匠、木匠等多种手艺,中风偏瘫之后,老人用灵活的左手,将满满的乡愁悠悠画来,继续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命运这样残酷 他却如沙漠胡杨般坚强

  从松阳县城驱车20公里,便来到了界首村,穿过村里那条幽长的老街,记者来到刘为朝老人居住的古宅,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刘家祖宅——居易堂。

  一走进这座三进的大宅子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一幅挂在门厅上的4米长卷——界首古村图,水彩作画,一种执着隐藏期间。

  刘为朝背对着门,坐在偏厅的画室里,说是画室,其实里面只有一张木桌,上面随意摆着砚台、毛笔、颜料,还有些过期的挂历纸和老旧书籍……记者一行人慢慢靠近他,老人浑然不觉。

  直到记者进入刘为朝视线范围后,老人反应过来,一下站了起来,身材高大的他露出了满脸的笑容,左手还拿着笔,右手却耷拉着。

  记者用纸笔写下自己的来意后,刘为朝一丝不苟地写字回答记者,一场悄无声息的采访就这样开始了。纸笔的交流之后,记者又联系了刘为朝唯一的女儿刘月兰,终于了解了老人传奇的一生。

  刘为朝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可惜,刘为朝3岁生病失聪,丧失听力后,讲话也没有学会,又聋又哑的他也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眼看就要成“文盲”。但是刘为朝聪明伶俐,借着兄弟姐妹的课本便开始自学,很快,书上、报纸上的字他便全认得了。

  仅仅认字并不能满足刘为朝的追求,成年后的刘为朝还执着地自学了泥瓦匠、木匠、裁缝等技能,他帮着村民垒灶台、盖房子,村里人对他赞不绝口。

  “我爸爸有个特点就是执着,也许是听不到的原因,他受到的干扰特别少,做事情也就特别认真。”多年以来,刘月兰对父亲的执着深有体会。刘为朝体弱多病,动过多次手术,但他从来没有气馁,就靠着自己的这一份执着,对抗着命运。

  2000年,刘为朝中风了。当亲戚们为他担心时,他坚强地醒了过来。因为中风导致右边身体瘫痪,刘为朝咬咬牙,便开始练习起左手的技能。做饭、洗衣服、写字、画画……刘为朝如今信手拈来。

  条件如此简陋 他却有笔就能写有纸就能画

  又聋又哑的刘为朝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对生活有着天然的热爱与依恋,2005年,刘为朝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所爱”用画画的形式表达给家人与朋友。

  “我很喜欢画画,我画的都是农画,是我实实在在经历过的。”问起开始画画的原因,刘为朝这样回答。

  刘为朝没有系统地学过画画,都是根据日历、杂志的插图自学,他也没有系统地学过书法,是根据亲戚买回来的字帖自己练习的。他的手中笔可以是铅笔、圆珠笔、水笔、毛笔甚至一截树枝,画纸可能是地上的一堆沙子,也可能是旧挂历的背面,旧杂志的封皮……

  画由心生。刘为朝的笔下,总是他最最熟悉的人和事。年幼时观察过的界首村古建筑、青年时期下田劳作的经历……画的不算精美,却富有感情。

  刘为朝从小就有记日记的习惯,如今,这成本成本的日记,成了他最好的灵感源泉。他将回忆里的老界首村一笔一笔勾勒出来,已经消失的建筑在他的笔下重新撑起骨架,多年不见的风俗在他的画中重新演绎,一笔一划都唤起人们浓浓的乡愁。

  左手作画难不难?刘为朝点着头,但是又认真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有笔就能写,有纸就能画。”

  在书画中,刘为朝感受到了巨大的乐趣。而这些书画,也让刘为朝声名远播。

  2011年,松阳乡村“七九八写生基地”负责人邱少敏带领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到县内各传统村落踩点,走进“居易堂”时,偶然发现这位七旬老人用左手绘下的界首村图,看着村庄昔日的民风民情,一行人内心深深的乡愁被唤醒。邱少敏还送了刘为朝笔、纸和颜料,希望他能靠着脑海中的记忆用画笔再现界首村庄的“历史味儿”。

  2014年,界首村被列入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重点村之一,赤寿乡政府结合县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投入资金,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对村中部分老房子进行了修缮,“居易堂”也在其中。

  老屋修好后,乡政府还给刘为朝买了纸笔颜料鼓励他继续创作,并将他的部分作品进行装裱,在居易堂里举办了“记忆中的界首——草根画家刘为朝”的作品展。

  多年来,慕名前来的游人总对界首村的这位老人印象深刻,对他的赞扬时见网络。

  单手绘就100多幅画作 唤起人们的浓浓“乡愁”

  如今,刘为朝已经创作了100多幅画作,居易堂的墙上,展出了40多幅。

  刘为朝领着记者参观他的画作。居易堂大门进来的第一幅画是长卷绘画,图中主要画出了老界首村的格局和主要建筑物。在画的上方,写满了关于界首村的历史简介。这是老人在2010年2月完成的画作,为此他还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

  在另一幅画着万寿山的画前,刘为朝用手指了指山顶庙前的山路和山谷,根据刘为朝画上的题字,记者了解到,以前的村民需走右侧的老路上山去寺庙,而如今在左侧的山谷上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刘为朝又领着记者来到一幅放在角落的画前,图画描述的是秋天稻谷丰收时的场景。一捆捆的稻穗散落在农场中央,田地里简笔勾画的农民正在割稻谷。这时刘为朝指了指画中一个人物,记者认真一看,一个男子将满满一簸箕打好的稻谷倒进箩筐中。男子的身旁写着“刘为朝”三个字。原来,这幅画描述的正是老人年轻时和他的同伴一同从事农事劳动的场景。

  令记者记忆犹新的还有这宅子中的14幅人物画像,这些画像大多是松阳的历史名人,有刘基、张玉娘、王景、刘德怀……刘为朝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人物,配以靓丽的着色,背景里还有一个与松阳相关的建筑,构图十分精巧。这让原本呆板的历史人物在老人的笔下变得“萌”性十足。

  这些富有松阳特色的农画,唤起了参观者的浓浓“乡愁”。居易堂的桌子上,有好几本日记本,上面写满了来参观过刘为朝画作的游客留言。其中有对刘为朝的祝福,以及对乡土生活的怀念。

  其中一句留言这样写道:“您的每幅作品都很有历史的味道,那一幅幅画保存着文化中国的集体记忆,更释放了老一辈村民内心深处的乡愁。”

标签: 画作;乡愁;画画;执着;中风;失聪;自学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81236815399526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