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过去了,轰轰烈烈的“拯救老屋行动”给松阳带来了什么?
在松阳界首村,外来游客在一幢幢老屋穿梭着。村民刘根福切身感受到了修老屋带来的喜人变化。
他所在的这个古村已经修好了8幢老屋,旧貌焕发新的生机。有人来投资民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修老屋,修的不仅是房子,还有人心。修屋的过程中,化解了矛盾和隔阂,让人的心贴得越来越近。
而从机制上来说,松阳的拯救老屋之路充满了诸多探索和创新。“希望这些探索和经验能够得到推广。”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这样表示。
修老屋——
修来乡村经济
两年过去了。变化实实在在地在山村发生。
“从我太爷爷开始,就住在这里了。”67岁的刘根福喝着茶和记者聊起来。
这是位于松阳界首村的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屋,它有高挺的廊檐、牌匾,从大门进入,需要走过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厅堂,才能看到生活的气息。
刘家的祖辈生活在这里,只是人世更迭,慢慢地就剩下了他和老伴,儿子则去了杭州打工。
这几年,老屋也和人一样渐渐老去,开始腐烂,漏雨,倒塌。烦恼也伴随着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特别是在这样的雨季。
修复祖宅的生命,是老刘的心愿。但无奈的是,刘家没有钱,也没有精力。
去年,他家的老屋列入了“拯救老屋行动”名录。户主们合计着把这事委托给了一名工匠,很快,一支施工队进驻了刘家,这样足足修了半年时间,才修好。
而他作为其中一个户主,只需花费2万多元。这在他看来,很难想象。
今年春节前,老刘住进了修好的老屋,“比讨老婆还高兴”,他这样说。祖辈的家业得以延续,老刘充满了自豪和感激。
老屋修好后,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回到了老家,而对于空闲的厅堂,他们准备出租,这样既可以收取一笔租金,又可以聚拢老屋人气。
在界首村,这个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被列入“拯救老屋行动”名录的老屋有8幢。
如今,村里经常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有的村民自己当起了导游,城里人来村里办起了民宿,住一个晚上要好几百元的房费,还需要提前几天预订呢。”老刘这样说。
这个形成于宋朝的古村,又重新走到了振兴的路口。
这是松阳诸多传统村落的一个缩影。目前,松阳已经有110多幢老屋得到了修缮。
修老屋——
修的还是人心
“修老屋,修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修复文化,修复人心。”在松阳,你经常能听到这句话。
“有一户人家,因为有点小矛盾,十几年没说话,这次因为一起修老屋,和好了。”老屋办工作人员裘基鹏这样说。
他介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人们可能是亲戚,也可能是毫无血缘关系的普通邻居,他们之间还可能存在着多年未得到解决的人际矛盾。
而修复老屋的重要前提是各家各户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修复——解决矛盾,消除误会,看见彼此的难处,承担起自家的责任。
因为,修缮老屋,需要房主自愿申报,并要自筹一部分维修资金,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老屋面积较大,一栋房子往往分属多户,修缮需大家一致同意,共同出钱出力,难度不小。
四都乡有一栋老宅,属4户人家共有,其中一家低保户起初极力反对修缮。老屋办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协商,历时两个月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由相对富裕的家庭承担大部分费用,各尽所能共同修好老屋。
“老屋修好了,人心更齐了。”在大东坝镇横樟村,一座老屋修好后,十几户人家都很高兴,在今年春节一起回到了老屋,贴春联、祈福,还凑钱购买了乐器,高高兴兴地吹拉弹唱,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年。
同样是今年春节,一名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抱着两岁的孩子回到了修好的老屋,说,“这是我们的根,一定要带孩子回来看看。”
这种乡愁和喜悦不断传递着,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修老屋——
修出保护之路
“没有名额了,没有名额了”。这几天,走在村子里,老屋办工作人员兰斌不断接到电话。
让她为难的是,因为“拯救老屋行动”项目资金有限,名额已经满了,但是,来申报的人还有不少。
接下去,还要不要修?资金从哪里来?
答案是肯定的,“还要继续做下去”,松阳老屋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资金来源将采取多种途径,比如社会募集、整合各类资金等。
今年开始,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发起下,云南和江西两省三县,也开始了“拯救老屋行动”,他们陆续到松阳考察、学习、培训,把松阳的经验带回各地。
这两年来,松阳形成了什么经验?
在松阳县委书记王峻看来,“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基金会作为社会团体,接受国家财政项目委托,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动项目实施,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保护模式,使保护方式进一步丰富,走出了一条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子,为社会资金配合大局、拾遗补缺、有所作为找到了一个适宜切口。
项目程序的简化和工程管理的优化是其中的两大创新。
一般高级别文物的修缮保护工程,多以政府为业主单位,程序上非常复杂,而“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则简化了修缮方案编制、施工图编制和预算编制。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程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简化。
“项目主体也由原来的政府主导转为老百姓(产权人)自主实施。”老屋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施工单位的选择,由原来的必须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转为老百姓自行组织工匠实施;工程质量监管,由原来的政府部门负责,转为老百姓自行负责,县老屋办负责监督与指导;资金拨付与工程验收程序也相应得到了简化。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村落里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要率先修复这些建筑,也希望社会各界都能重视起来,使这些房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通过两年实践,松阳‘拯救老屋行动’经验初步形成,希望这些探索和经验能够得到推广。”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这样告诉记者。
“拯救老屋,不仅是修复文物,更是修复文化,修复人心。”县委书记王峻这样说,“接下来,我们要持续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业态培育,挖掘老屋价值,拓展利用空间;激活‘古建’经济,培养古建人才,打造本土优质团队,延展老屋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使‘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更有意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