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景宁县金坵村四任书记带领村民接续奋斗——
封金山下,美丽的传说变成真
2020年05月20日 04:14:0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何苏鸣 李攀 李震宇 通讯员 潘玮 吴卫萍

zjrb2020052000004v01b007.jpg

  美丽的金坵村。记者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5月20日讯(记者 何苏鸣 李攀 李震宇 通讯员 潘玮 吴卫萍)传说,传的是故事,说的是愿景。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金坵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南宋时期,畲族先民迁徙至此,在大山垦地时掘得黄金数斤,于是将掘金处命名为“封金山”,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让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景宁的发展,指出:“生态的优势不能丢”、景宁“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独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美好”、“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发展理念上要站得高、看得远,精神状态上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工作方法上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多年来,景宁人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转化为发展的宝贵资源。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如今,金坵村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仅185元的小山村已经成为人均年收入超1.7万元、村集体资产超千万元的小康村,铸就一段“封金山传奇”。

zjrb2020052000004v01b014.jpg

  为了见证和传承小康路上的奋斗精神,本报与浙江省林业局、采访对象共同开展种植小康林活动。图为记者与金坵村书记一起去植树。记者 李震宇 摄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金坵,微风掠过绿谷,薄雾弥漫山涧。是夜,村口广场上,村民围着篝火跳起舞。在过去35年里接续“治村”的4任村书记手挽手带头唱起了山歌:“一说浙江几多年,人马来多又无田。蓝雷钟姓商量讲,一心乃念封金山……”

  金坵村的故事,在歌声中徐徐展开。

zjrb2020052000004v01b011.jpg

  从机耕路到水泥路

  小山村走向大世界

  崎岖的山路、尘土飞扬的机耕路、宽阔的柏油路……说起金坵的变化,51岁的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兰文忠首先想到的就是路。

  金坵村是景宁畲族自治县32个民族村之一,距离县城不到8公里,可直到1985年,连接外部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

  兰文忠至今记得,16岁那年的一个夏夜,收割水稻晒到中暑的母亲向满身泥泞回到家的父亲雷正余央求:“明天你在家收水稻吧?”父亲给母亲刮完痧,一晚上端茶送水,可第二天天没亮,就又急着出门。母亲默默流泪,父亲沉默半晌,留下一句:“我是党员,我要带头。”

  父亲在带头修路。

  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意味着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送到市场上流通。刚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雷正余明白,村里必须要通路。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机械,没有炸药,甚至没有劳力。雷正余挨家挨户动员,可应者寥寥,他就独自背起锄头、铁锨、钢钎、大锤,移石头,除荆条,填水坑,再运来山石平整道路。

  “看到雷书记这么拼,村干部加入了,村里的党员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了修路的队伍。”时任村委会主任陈立平记得清楚,大家齐心合力,起早贪黑,原计划一年半的工期,最终只用了一年。

  机耕路修通那天,看着一车车金灿灿的粮食往山外运,村民们放起了鞭炮。母亲为了犒劳父亲,多炒了两碗下酒菜,菜没上桌,雷正余已靠着椅子睡着了——这一年,他太累了。

  11年后,陈立平“接班”。当上村支书没多久,就有村民来“抱怨”:城里亲戚开车来串门,簇新的汽车被机耕路溅起的石子刮了好几道痕。

  不如修一条柏油路!念头一起,响应者众。可修路钱呢?

  “我来带个头。”陈立平东挪西凑,垫出一万元。第二天,时任村委会主任潘欣根拿来两万元……3天不到,村两委班子8个人,凑出9万元工程款。

  都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看到村干部的付出,村民们被打动了。2.3公里的路,涉及40多户村民的20多亩地,只用1个月就完成了征迁。修成的柏油路蜿蜒如龙,成了澄照乡第一条与省道相连的村道,大家给它取名“景泰路”。

  2003年,浙江启动“乡村康庄工程”,柏油路变成了水泥路。再后来,“四好公路”在全国铺开,“康庄小巴”开进金坵。

  走向更远更广阔的世界,金坵,准备好了。

zjrb2020052000004v01b008.jpg

  金坵村传统的农家小院。景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从水电站到惠明茶

  金叶子带来好日子

  兰文忠爱喝茶,最爱喝自家茶园的茶。当我们在他家小院坐下,自然而然就捧起了今年新采的惠明茶,杯杯色泽翠绿,汤色明澄。

  在金坵,惠明茶,是真正的“惠民”茶。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鼓励农村发展小水电,金坵建起150千瓦的蒲洋二级水电站,每年为村里带来5万元的固定收入。可相邻几个村通过劳务输出和兴办企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金坵逐渐被甩在后头,成了一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陈立平坐不住了,带着潘欣根四处考察取经,学习发展经验,找寻合适的产业。

  2002年,主产区与金坵只有一山之隔的惠明茶渐渐有了名气。能不能往金坵引进茶种?他们请了农业专家来考察,结论是,无论空气、水质还是土壤都适合惠明茶种植。

  天时地利,只差人和。

  如今已是村里种茶大户的蓝华爱告诉我们,第一次开村民大会,听到台上的陈立平说要种茶,台下的村民炸了锅:

  “祖祖辈辈种地,没种过茶。”

  “搞砸了怎么办,一年收成都没了!”

  ……

  会议不欢而散。可会后,陈立平和潘欣根还是带头种起了茶。冬去春来,“试验田”的产值翻了一倍都不止。看到种茶有奔头,村民们也纷纷跟进。如今,全村301户村民几乎家家种茶,3000多亩茶园每年为村里带来1000多万元收入,金坵也渐渐成为惠明茶的主产地之一。

  受疫情影响,今年惠明茶的产量和销量不如往年,可品质上佳的茶叶依然能卖出好价钱。蓝华爱家的茶叶每公斤能卖到1000元,30余亩茶园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

  金坵有个传统保留至今:村书记都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和前一任村书记搭班。所以每一位新上任的村书记,总会得到前任的帮助和指点。2011年,潘欣根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带领大家连片平整土地,搞起茶树嫁接研究,不断提升产量。这些年,茶厂的投资商纷至沓来。

  一片小小的茶叶历经村书记们的接力浇灌,成了封金山的“金叶子”。

zjrb2020052000004v01b009.jpg

  从留住颜到留住魂

  畲乡人吃上“旅游饭”

zjrb2020052000004v01b013.jpg

  金坵村小瀑布众多,如今都成了旅游景点。景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在金坵,一眼就能认出迎面走来的村民是畲族还是汉族——村里的畲民一年四季都穿畲服,村里还给他们发置装费。

  这些年,无论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金坵都踩准了步点,美丽庭院、厕所革命、古民居保护等守护生态和文化的行动接续开展,并一一写进村规民约。让金坵人更为自豪的是,在保护畲族传统文化这件事上,大家心齐得很。

  上世纪80年代末,雷正余给村小校长布置了一个任务:教孩子们讲畲语、唱山歌、了解畲族文化。没有专门课本,村干部就请村里的老人现场教学。

  2015年,潘欣根和时任村委会主任兰文忠策划了金坵首届“村晚”,晚会融入畲歌、畲舞、畲药等众多畲族文化元素。现在,“村晚”已经成了金坵的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思想活络的兰文忠把目光投向乡村旅游——能不能以畲乡传统文化为特色,吸引更多人前来?

  如今,特色村寨建设是金坵的重中之重:和旅游公司合作,由村民本色出演,向游客展示畲族婚嫁习俗;举办蓝氏文化旅游节,吸引蓝氏子孙寻根溯源;农历“三月三”吃乌饭、办歌会,营造浓郁的畲乡氛围……

zjrb2020052000004v01b006.jpg

  村民向游客展示畲族婚嫁习俗。景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去年,金坵村游客量达到20余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30万元。今年,投资600多万元的花海滑道、蓝氏文化体验中心热火朝天开工,将成为又一个收入增长点。

  金坵人没想到,曾将“种田地,做客兴,挑挑担担稳条命(意为经商不如务农)”奉为祖训的自己,会成为民宿主人,做起生意。

  兰文忠也没想到,这村书记越干越有劲,想做的事越来越多。一人富不算富,家家富才算数,才有更大获得感和成就感。

  “封金山上有大城,太平世界唱歌听……”封金山的歌谣,代代相传,传唱越来越好的日子。

  当事人说

  把村当作家来经营

  兰文忠(金坵村党总支书记)

  父亲担任村书记的时候,我只有16岁;我当村书记的时候,已经50岁了。

  35年来,我一点点见证着金坵村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十里八乡出名的“明星村”。

  外地村干部来参观学习时,常常问我金坵村振兴的秘诀是什么。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还是治理有效?

  封金山里演绎出的这段传奇,归根到底是4任“领头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自始至终把村当作家来经营,把村民共同富裕、迈向高水平小康作为奋斗目标。

  有件事,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忘。

  2015年,适逢全村大力发展旅游之际,本应多上项目、加快开发,当时也恰好有投资客愿意拿3亿元建设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只要村两委点头,便可顺利落地。

  可是当我们进一步沟通后,发现对方是想租赁下村里景色最美的一块土地,建设一个不对外开放的休闲山庄。如果把这个项目引进来,除了一时的名气和政绩,对村子的发展没有太多好处,对村民的增收没有任何带动。

  历任村书记凑在一起商量后,对这个项目说了“不”。

  有人曾说,金坵人“傻”,不会“算账”。可是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们不后悔。如今,那块被投资客看中的地块正在开发农旅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这是35年来,我们4任村书记共同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干事创业的共同准则,最终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感言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李攀 何苏鸣

  采访中,有两个细节让我们动容:

  一是父子俩的“和解”。35年前,为了修建村里第一条机耕路,雷正余把家里的农活丢给了妻子和儿女,儿子兰文忠说,“当时不理解,怨他不顾家。直到自己当了书记,才明白村里的事情,就要冲在前面”,话音未落,父子俩都红了眼眶。

  一是我们问起20多年前为了修路的那场“众筹”。彼时,家里都不算富裕的陈立平和潘欣根,分别垫出了1万元和两万元。“觉得值吗?”一声“值啊”,让两任书记同样热泪盈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表达了对祖国最真挚的深情。4位村书记的泪水,何尝不是他们为民初心的完美诠释?

  这份初心,让他们始终在心里装着群众,始终踏踏实实办着一件件让老百姓更幸福的小事,始终让党的光辉在基层闪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向这份初心致敬,我们呼唤更多这样的传承与坚守。

  专家点评

  干部和群众间的心灵契约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成为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之年。在这方面,浙江农村无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份答卷的书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领头雁”的接续奋斗。如何让农村社会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道路,直至建成现代化新农村,这是人类历史上无比重大的课题、无比艰巨的任务、无比庞大的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中国农村奔小康的法宝,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越性的体现。

  第一,思路上层层深入。从修路到发展农业、到升级农村文化产业,产业形态不断升级,守护生态一以贯之。产业升级是几十年来历任村支书不断升华思路,不断引领的结果。他们紧紧围绕茶叶这一片“金叶子”,开始是提倡种茶,后来是引进好茶种(惠明茶);开始是单打独斗,后来是引进茶厂投资,创立合作社;开始是产茶叶、卖茶叶,后来是推广文化旅游,成功走出了一条先进、现代的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升级不断推进的背后是历任村书记一脉相承的坚守——绝不破坏绿水青山,宁肯慢一点、苦一点。

  第二,事业上步步推进。走通路,还要走好路。从羊肠小道到机耕路,从柏油路到水泥路,再到能走“康庄小巴”的“四好公路”,金坵村“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面貌已经彻底改变,村集体资产超千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30万元,村民拥有3000多亩茶园,仅此一项一年就能增收1000多万元。此外,投资600多万元的花海滑道、蓝氏文化体验中心也在兴建中。

  第三,精神上代代相传。历任村干部从义务劳动到修路“众筹”,从种茶个体户到组成合作社,不变的是敢吃苦、肯吃亏、会“吃气”的精神传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一心为民,大家也一致支持,这是干部和群众间的心灵契约。历任村书记的作为,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形象和担当。

标签: 责任编辑: 余金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lsnews/202005/W020200520584637312535.jpg

封金山下,美丽的传说变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