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理由:为切实解决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问题,缙云县设立了作风建设“蜗牛奖”,通过自曝“家丑”、反向激励的形式,倒逼干部迸发干事创业激情。“蜗牛奖”评选公开透明,设置问题线索收集、现场核查、专题会议研究、大会颁奖等环节。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在3次全县干部大会上为6家单位颁发了“蜗牛奖”。目前,6个“蜗牛奖”项目已成功销号。“蜗牛奖”的评选促生“鲶鱼效应”,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缙云“蜗牛奖”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2018年度十大反腐热词。
经验扫描
缙云县第二批作风建设“蜗牛奖”颁发现场
蜗牛,每小时爬行12厘米,给人以拖沓缓慢的印象。
面对干部懒政怠政,行动似蜗牛,怎么办?2018年3月,缙云县设立反向警示的“蜗牛奖”,用鞭打“慢牛”的方式给“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的干部一记当头棒喝。一年多过去了,领了奖的“蜗牛”跑起来了吗?当地干部作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日前,记者走进缙云县,探访这一特殊奖项撬动的作风之变。
“蜗牛”变“奔牛”
“我都搬了好几次家了,安置房建设一拖再拖,这可怎么办?”1年前,缙云县洋潭头拆迁安置房工程因工程滞后15个月,被评定为该县2018年6个“蜗牛奖”之一。
“蜗牛奖”虽说是奖,但是拿奖的滋味并不好受。“蜗牛奖”专治庸懒散,重要决策部署推进不力、交办事项未按时按质完成、“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推进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未及时处置造成不良影响等都被列入评定范围。为了评选“蜗牛奖”,该县专门成立了“蜗牛奖”认定小组,通过公开征集、专项督查、上级交办、接受群众举报等方式收集问题线索,进行客观评定。
说起“蜗牛奖”,缙云县洋潭头拆迁安置房工程负责人至今仍面红耳赤。在全县700多人的大会上,由县委书记和县长颁奖,还要在大会上作表态。“别人得先进,我得‘蜗牛奖’,真的很难为情。”该负责人说。
为了让“蜗牛”跑起来,该县规定认定为“蜗牛奖”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不仅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还要被扣除综合考核分和月考核奖金。反向激励让“蜗牛”跑起来。记者了解到,仅得奖5天后,相关部门就拿出了整改意见,工程各方面得到有序推进。
被鞭策者亦是受益者
“我觉得委屈是暂时的,其实我们还是受益者。现在找相关部门办事再也不会存在‘脸难看,门难进’的问题,各个部门关切的力度大多了,工程完成了,也不会被群众骂了。”碧川小学校长陈毅力说。
碧川小学曾因操场建设项目迟迟难以推进,也被评选为“蜗牛奖”。为何被鞭策者反而成了受益者?转变,在大会当天就已经开始。该县要求,除“蜗牛奖”得主要上台表态,涉及的相关单位负责人也要上台表态,明确下一步整改措施和举措。
会后,新碧街道立即组建了由街道主要领导负责的专项小组,陈毅力原本以为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解决的政策落实问题也进展顺利,5天后,这一包含操场、篮球场、网球场在内的工程就正式开工了。
为督促各方力量推进项目整改,该县作风办还进行全程跟踪督查,对落实“蜗牛奖”奖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经牵头单位督促仍不履行协助工作的协助单位,由认定小组成员或委托认定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约谈其主要负责人,责成限期整改;经约谈后仍整改不到位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颁不出去的“蜗牛奖”
从2019年1月开始,缙云县又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第四批作风建设“蜗牛奖”问题线索。按照原计划,“蜗牛奖”每季度颁发一次,但截至2019年6月,新一批的“蜗牛奖”却迟迟没有颁发。
“现在‘蜗牛奖’很难颁下去了,每一个‘蜗牛奖’的认定我们都要去现场实地核查,只要认定小组一核查,相关项目就能够推进,推进效果都很好。”该县相关负责人说。
颁发“蜗牛奖”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蜗牛奖”的颁发,在缙云县干部队伍中引起了很大震动。“马上干、抓紧干,否则要得‘蜗牛奖’。”该县一名干部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此前缙云县办理不动产权证要10天时间,群众反映其他地方只要60分钟。随后,该县不动产权登记服务中心马上组织人员到外地取经学习,经过一个星期的紧张准备,推出了60分钟取证的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只有干部奔跑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目前,“蜗牛奖”与重大决策部署、“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密切关注的事情紧密结合,全县上下掀起化解积案和难题的高潮,成功化解信访积案273件,赢得群众齐声点赞。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颁发“蜗牛奖”越来越难,但还会继续实施下去,让“蜗牛奖”成为一把利剑,一直高悬在党员干部头顶,时刻提醒干部改进工作作风。
书记说:让更多“蜗牛”变“奔牛”
时任缙云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朱芝贵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在其位,履其职,尽其能,这既是干部的责任,更是义务。但在现实当中,往往就有那么一些“蜗牛”式的干部:或是信奉“多干多错、少干少错”,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不想为”;或是囿于自身能力不强,办法不多“不会为”……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2018年以来,缙云县探索设立作风建设“蜗牛奖”,旨在通过“负向激励”倒逼干部担当实干。
为了找出真正的“蜗牛”,我们在评选过程中下足功夫。县委专门成立作风建设“蜗牛奖”认定小组,出台《作风建设“蜗牛奖”认定暂行办法》,设置问题线索收集、组织核查、专题会议研究、大会颁奖等环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问题线索收集环节,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征集问题线索,倾听群众的心声。在评选过程中将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作为优先线索进行排查。6个获评项目均为涉及教育、卫生、交通、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都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实事。
事实证明,这一办法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蜗牛奖”的评选产生了“鲶鱼效应”,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速度明显加快。正如专家学者指出,“蜗牛奖”就是一记温柔的“棒喝”,是对懒政惰政者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提醒和教育。
“蜗牛奖”也不是终身制。我们出台督查销号制度,对“蜗牛奖”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督查。对能够吸取教训,改过自新的“蜗牛奖”获得者及时摘帽;对整改不力或没有明显成效的,予以问责。
现在“蜗牛”越来越难找了,这正是我们乐于见到的。“蜗牛奖”不是为了生产“蜗牛”,而是为了培养勤政为民的“孺子牛”。无人可授之日,便是“蜗牛奖”功德圆满之时。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金群
公共管理不仅需要激励“勤、快、实、廉”,更需要惩治“庸、懒、散、贪”。跟其他地区有老百姓给政府送“蜗牛”以示讽刺不同,缙云县采取政府给自己送“蜗牛”的办法,建立负向激励机制,让效率不高、落实不力、服务不周、群众不满意的单位和个人产生心理压力和危机感,从而激发“获奖者”改进作风。公共管理是个系统工程,诸多工作都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有时,让某个主体获得“蜗牛奖”,不免有些委屈,但这可以激发“获奖”主体的创造性力量,并充分动员相关各方的资源,从而协同解决实践中的“老大难”问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