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5日讯 宁波楼市均价到底是1万2,1万4,还是1万6呀,这么多机构发布数据,到底该听谁的?
昨日,有网友在论坛看到了“全国城市房价排行榜前100位城市”,宁波以均价12507元每平方,位列17位,杭州以19386元每平方,位列第7位。很多网友就此发出疑问,这些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每月发布七八组不同的房价数据
平均房价到底该听谁的?
这组数据来源于中国房地产协会主办的中国房价平台。该平台相关人士表示,一般数据采集方式由分布在各城市的直属机构人员,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所在城市的项目报价、规模等信息。为了“确保样本数据的准确客观”,各地人员还要“将其调研数据与当地房管局、各项目实际成交价格等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复核。
搜房网昨日也刚公布了一组数据,价格竟然有3000元每平方的差价。据宁波房天下电商了解的最新的“宁波市六区房价地图”显示,7月份宁波6大区普通住宅成交均价15689元/平,环比6月上涨419元/平,涨幅为2.75%。
7月份宁波房价地图,市六区几乎全线飘红,宁波市区4大区住宅成交均价都有所上扬,其中领头羊还是鄞州区,区域最新成交均价14858元/平,环比6月上涨545元/平,涨幅为10.77%。紧接着涨幅位居第二的是江北区,涨幅达5.42%;豪宅聚集房价已破2万的江东区也比6月房价再次上扬,涨幅达到4.13%,目前最新住宅成交均价已经达到了21771元/平米。其他镇海区小幅上涨,海曙及北仑区小幅下跌,没有太大的变化。
记者调查还发现,类似这样的房价指数实在是太多了。每月都有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百城价格指数报告》,国家统计局也会发布全国70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另外宁波市房产交易中心还会发布宁波每月均价,搜房网、新浪乐居等各大网站也会统计当月的房价,这样算下来,普通老百姓一个月能看到七八组不同的数据,并且每一个部门统计的数据各不相同。
“虽然搜房网发布的不是官方数据,但是15689元/平,这个均价相对靠谱点吧。”一位市民向记者表示,市中心区基本都在2万元每平方,按照六区平均数来看,均价1万5差不多了。
杭州均价1.93万是不是低了?
取样不同,价格差异还是挺大的
昨天下午,记者从杭州透明售房网的数据中看到,7月份,杭州市成交新建商品住房均价为16713/平方米,环比上涨5.3%,同比上涨12.9%。这份数据涵盖了杭州主城区,淳安、建德等市县区,以及下沙余杭等区块。显然,这个数据和百城房价上的数字也是不一致的。
就杭州主城区的房价数据来看,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区的均价都在2万/平米以上,主城区之外的,例如:桐庐、临安、富阳等,均价高的在13000元/平米,低的也就7000-8000元/平米之间。
再从板块看,比如萧山湘湖板块,7月份成交均价为26898元/平米,比六月涨了19.57%;再比如之江新城板块,7月份成交均价26559元/平米,环比上涨10.69%;转塘板块,均价是21079元/平米。当然,也有均价较低的板块,比方说萧山新塘板块,7月均价为12236元/平米,临平山北板块,均价仅为7645元/平米。
“城区之间的价格相差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会觉得这个价格低了。”杭州一家知名房产商的销售经理葛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大家口中说的杭州房价,其实都说的是杭州主城区,“这主要是看数据的基数,到底涵盖了哪些区域。”
杭州郊区楼盘集体爆发
或成为拉低整体均价的又一原因
除了房价数据的基数之外,有业内资深人士透露,7月杭州房价看似偏低,还有另一个原因,“在7月的成交构成中,单价万元左右的楼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该人士还表示,7月份,杭州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排行前30位的楼盘中,单价万元左右的楼盘有16个,远远超过6月同类楼盘的比例。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从今年3月份开始,杭州楼市卖得非常火,而房价也一直稳中有进。而到了7月份,位于杭州三堡的中海·御道成交均价达到了38108元/平方米,迫近4万。另外位于城东新城板块,在5月底首开的中央公园,6月份的成交均价为30560元/平方米,到了7月份已经上涨到33277元/平方米。不过,这些高价楼盘的成交量并不高,有些一个月只卖了十几套。
7月份,是郊区板块楼盘的集体爆发,而低价楼盘高占比的情况,势必会拉低整体均价,“这些万元左右的楼盘加起来的成交量高达3736套,占据总成交量的近两成,这些楼盘基本位于郊区板块。”该人士表示,如果说想用均价来杭州买房子,主城区是肯定买不到,选在底下的市县区,或者郊区,选择还是蛮多的。譬如,临平新城的华元·欢乐城、江东新城的江东壹号等。
业内人士对榜单不太感兴趣
认为不少数据可信度不高
对于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关于数据来源的说法,在业内人士看来,肯定不是全面的。记者联系到宁波6家有在售项目的大型房产公司销售总监、总经理,他们均表示,从来没有提供过数据给中国指数研究院或者中国房地产协会。
宁波一位知名房企副总向记者表示,各大平台的数据只能参考,真实性也不好说,而且不少数据发布时间早,往往在每月2日、3日发布,比官方数据(当地房管部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提早两周左右,容易产生“先入为主”效应。另外,各家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和统计用途的不一致,就经常打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公众的判断。”该人士表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