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奉化一家馄饨店开了30多年 每天可以卖出上千碗
2016年12月22日 08:27:40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谢昭艳

状元坊的馄饨。

  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在奉化大桥一条寻常弄堂里,一间小小的店铺每天可以卖出上千碗馄饨,而且这家店已经开了30多年,家里的三代人都有包馄饨的好手艺,馄饨店也从临时摊位发展成干净的铺面,尽管经营面积不大,但人气极旺,除了上午生意,还一直坚持做夜宵,不知温暖了多少食客的胃。

  “状元坊馄饨”是顾客起的名

  根据家住奉化、这家馄饨店的忠实粉丝姜女士推荐,周一上午,记者找到了这家店。上午10点多,早餐生意已经结束,但仍有来店里吃馄饨的顾客。巧的是,记者遇到了这家店的第一代掌门———徐家外婆。90岁高龄的徐家外婆坐在店里休息,看到有客人进来,她微笑致意。而正在店里打理生意的方狄是这家店的第三代掌门。

  方狄说,他们的馄饨生意已做了30多年。最早的临时摊位是他的外公外婆一手打理的,当时家庭成员较多,初衷是为了补贴家用。馄饨摊最早开于1981年,当时方狄的外公徐老先生已60岁开外。老外公年轻时在上海的外洋轮船上做过厨师,习得一手好厨艺。上世纪80年代初,徐老先生夫妇就在自家附近支起临时摊位,傍晚准时开卖,生意一直做到半夜。

  生意忙时,子女都会来帮忙。慢慢地,徐家第二代也学会了做馄饨的技巧,来品尝的食客也渐渐增多,馄饨摊开始扬名。因为馄饨摊在奉化大桥西岸村状元坊路,很多食客慕名去状元坊吃馄饨,“状元坊馄饨”之名悄然传开。实际上,老外公起的是“美味馄饨”,而走红的却是“状元坊馄饨”。方狄笑称,“状元坊馄饨”是误打误撞,是食客们给起的。

  食客不断增加,而徐家外公外婆年岁渐增,徐家第二代、第三代都到店里帮忙,方狄的妈妈、舅舅、表姐妹等都学会了包馄饨的各道工序和配料。现在,家里的第二代、第三代都轮流到店里打理。

  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口味

  对于馄饨的味道,方狄的舅舅说,最重要的是皮子、馅料和调料。馄饨的皮子特别薄,而且稍微添了点碱水,吃起来口感更好,略带碱水的香味,而且煮熟后馄饨皮子不会散开,形状更好。

  前些年,皮子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店里的场地又有限,于是皮子就请别的作坊定点加工,但配料、工序都丝毫未变。馄饨馅用的都是上好的新鲜猪肉,配料也很讲究,除了酱油、紫菜虾皮外,还放蛋丝,顾客也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少许辣酱。

  馄饨制作工艺简单,是否会被模仿?对此,方狄的舅舅很自信:“一碗馄饨说到底就是皮子、馅料和配料,不过我们从未担心会被模仿。”

  记者采访当天,正在店里下馄饨的是第三代———徐老先生的孙女徐央儿。她将一张四四方方的皮子放在左手,右手拿着一只筷子熟练地从摆在旁边的肉馅中剥下一撮放进皮子,快速一捏,一只馄饨就包好了。在第三代子女中,她在馄饨店里工作已有多年。做好的生馄饨放在托盘里,客人来了,拿出十几只,放入烧得滚烫的水中。看到馄饨一只只浮起便将其放入碗里,而碗里已事先放好了葱花、猪油、蛋丝和调味料。

  一碗馄饨,承载了多少乡愁

  方狄的舅舅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馄饨的口味没变过,对“状元坊馄饨”,他们一家几代人和很多老顾客都很有感情。

  一碗馄饨,卖了30多年,当年吃馄饨的少年,如今都已经成了家有儿女的爸妈。

  记者采访时,遇到两位食客,她们告诉记者,她们从记事起就跟着父母到状元坊吃馄饨,现在她们也经常带着孩子来品尝。而这几十年里,这碗馄饨的口味没啥变化。

  方狄的舅舅说:“这么多年来,店的地址基本未变,而很多食客也是熟面孔,感觉就是自己家里一样。30多年来,馄饨的口味一如既往,给食客留下了非常美好的童年记忆和家乡记忆,有些小时候生活在大桥的奉化人,成年后住到宁波市区,还常常回来品尝,有些食客专程打包生馄饨,一次性购买上百元甚至几百元,然后带回去送亲友。”


标签: 馄饨店;奉化;状元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