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铜器发烧友”李机成
2017年03月27日 10:46:26 来源: 今日宁海

  李机成的父亲是永康人,永康出铜匠,年轻时,父亲便是凭着一手铜匠手艺,四处谋生。后来,走到了宁海,认识了李机成的母亲,便留了下来。

  尽管父亲是铜匠,但对于李机成来说,真正让他对铜制品这门手艺感兴趣的,却不是父亲,而是自己的姨丈。在他的记忆里,姨丈有一双特别灵巧的双手,做小东西,惟妙惟肖。印象中,姨丈做的最好的是花灯。每到正月十四,姨丈就会给他做一个花灯。那时,他住在东门,拉着姨丈给他做的荷花灯从东大街走过,总会引来别家孩子艳羡的目光。那时,别家孩子最多也就拖一个兔子灯,他的那个荷花灯显得漂亮而别致。

  小时候,李机成的父母都要上班,平日里,他跟姨丈的时间最多。除了花灯,姨丈还会做烟斗,做各种小玩意。姨丈多才多艺,还会素描,会吹箫。那时,李机成坐在姨丈身边,看着他做出那些小玩意,心里觉着,会手艺,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那时候,东门有个玉雕厂,有一些废弃的原料扔在厂门口。李机成便会去捡来,用锯子锯开,自己做点不怎么成型的小东西。

  16岁那年,李机成到了一家工厂学做五金模,跟了当时最好的模具师傅周方进。那时的模具,都是手工活,很辛苦,连做模具的工具,都要自己做。虽然辛苦,但那个时候,能到工厂学一门技术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就这样,李机成在这个工厂里一直呆到了1995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李机成觉得自己的手艺在工厂里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施展,便想出来试试。随后,他就到了宁波的一家工厂,担任模具车间的管理。1998年,又离开这家工厂,回宁海自己开了一个模具作坊。但那个时候,整个模具形势不好,光靠手艺,很难养活自己。于是,他便又去了一家比较大的文具厂,做管理,开发碎纸机产品。

  因为做了管理,工作压力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李机成便在闲暇时捡起了童年时的爱好,开始手工制作一些工艺品。刚开始时,他做了一些铜镇纸,做成长条的形状,在上面刻一些花纹。后来,朋友看见了,很喜欢,便纷纷要去,爱不释手。

  对于那时的李机成来说,做手工,完全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缓解压力。就这样日复一日,一有空就做。做好了,朋友喜欢,拿去了。又想个新的东西,又开始做,周而复始。就这样,到了2013年。那一年,李机成接了一批日本的订单,要做一种水滴型的镇纸。让李机成意外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客户的要求却非常高,要求镇纸表面从粗砂纸,一直打到最细的砂纸,要打出最细腻的效果。这种打磨只能用手工,因为只有手工才能打出那种水滴的弧度。如果用机器,就会有停顿,一停顿,就会产生棱角,这个棱角在视觉上就会不舒服。虽然,那个棱角的差异非常小,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但客户要求必须没有棱角。

  李机成接的这个水滴业务,数量少,要求高,很难赚钱。但李机成却非常有兴趣,他不计工本地投入其中,最后,通过多种尝试,终于找到了最好的打磨感觉。

  产品出来后,客户很满意。但对李机成来说,这个水滴却打开了他的一扇窗,从此以后,他开始仔细研究日本的铜制品。有个朋友,专门收藏日本茶具,李机成就经常去看,经常去琢磨。回家后,又自己造型,自己做。可以说,从那个水滴镇纸开始,李机成从一个手工爱好者变成了一个发烧友。

  对于普通人而言,铜无非就是一种黄色的金属,但对于李机成来说,铜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一样东西。

  李机成做铜工艺品的材料,都是从外面定制的。李机成说,铜最吸引他的,是它的变幻无常。铜的密度不一样,光泽就完全不一样。比如铜的含量到99%,那就是紫铜。紫铜的延展性非常好,一滴水大小的纯铜,可以拉成两公里长的细丝。铜含量50%,这样的铜就比较硬,比较脆,颜色也就比较呆滞。

  此外,铜在加热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黄、蓝,有许多丰富的颜色。日本人的铜制品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他们对铜这种材质研究得非常透彻。铜在高温烧制的时候,有个演变色,日本的工匠对这种演变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掌握得非常全面,他们能捕捉到铜变化时,最美的那种颜色。

  李机成说,其实,这样的技术在中国古代就有。但到现在,许多都已经失传了。比如四川的斑铜。斑铜里面含有银,还含有金。金属不一样,熔点就不一样。比如银的熔点,要600多度,在500多度,刚要熔化时,就要将它冷却,这样就可以形成结晶,非常漂亮。

  下一步,李机成打算做出类似斑铜那种效果的铜制品。将黄铜、紫铜、白银夹在一起,放在炉子里烧,然后经过锻打,最后让铜制品里有一种像水一样自然流淌的花纹。

  现在,李机成做铜器时,用的还是氧气加热。他说,做类似斑铜这样的作品,现在的工具还不行,需要盖个炉子,用传统的炭火慢慢烧。

  李机成说,等炉子盖好了,将斑铜做出来,一定会特别的迷人。

  除了斑铜,李机成还想做一种铜水洗。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铜水洗,卖得很便宜。这些水洗,多是压铸的,薄,而且没有质感。李机成要用手工敲打出一个厚的铜水洗。只有这样的铜水洗,才能呈现出最细密的质感。

  李机成说,对于一般人来说,铜器好坏差别不大。就拿茶具中的茶托来说,看着都差不多,但真正要做好,却非常难。人的手,对器物的感受是最敏感的。好的东西放在手中,重量、弧度、手感,都会非常合适。

  随着整个社会对手工艺的重视,手工制作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质量的代名词。但对这个现象,李机成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李机成说,机器和手工不存在优劣之分,它们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一个东西要做得平整,用机器加工来得好,但在工艺品上雕刻花纹,就是手工的优势了。机器的花纹是死的,它是以点来完成构图,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人的眼睛看相同的东西,就会疲劳。而手工,会做出线条,虽然不如机器精确,但那种变化,却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美。《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讲人应该“高下不想慕”,意思是,不管出于什么位置,都不要去羡慕别人的位置。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手工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李机成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黄帝内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黄帝内经》是本医书,其实,它是一本集哲学、天文、地理、人事的百科全书。任何时候看,都能学到新东西。李机成说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如何跟人相处,如何摆正位置。

  现在的李机成,有着自己的一家工厂。除了工厂的事情以外,平日里,他只有弹古琴和做手工两个业余爱好。他工厂的生意,虽然不大,却很稳定。李机成说,做生意其实很简单,材料、人工,成本清清楚楚算给客户,告诉客户,自己要留多少利润。如果客人要压价,那就只能偷工减料。李机成说,自己是不可能偷工减料的,所以,有些生意,他也就不去做了。

  有趣的是,现在,李机成会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送给客户。客户一听是他自己做的,不用介绍别的,马上就对他工厂的产品有了一种信任感。李机成说,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爱好,居然在生意中,变成了自己的一个身份证明。

  李机成对铜不仅是喜欢,而是有着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许来自于小时候,家里那种叮叮当当敲打铜器的声音,或许来自于做模具时对金属的理解,或许是对铜制品呈现出的那种美感的喜爱。对于李机成来说,对铜的情感来自哪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很多朋友拿了他做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李机成说,自己做的东西能被理解,被喜爱,所谓知音难觅,这种幸福,才是最难以言表的。

标签: 成说;姨丈;工厂;模具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