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检查入海排污口。詹果儿 摄
浙江在线4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江帆 通讯员 陈晓众 詹果儿)浙江治水剿劣,是时候望向海洋了。
近日,全省第一个完成入海排污口排摸工作的宁波,正式出台《宁波市规范整治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工作实施方案》,将于今年底前,对排摸出的1131个入海排污口完成整治,并将于2020年底前,全面达到国家“水十条”提出的近海水质功能区标准要求。
居于东海之滨的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也最先遇到了来自海洋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宁波辖区内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两湾一港”水质总体较差,富营养化严重,均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
“五水共治”行进到第四年,无论是大江大海,还是小微水体,凡是劣Ⅴ类水体,均已被纳入浙江水环境治理的蓝图。按照计划,除宁波外,浙江其他沿海地市也将于今年底,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
直面近海污染,浙江已经准备好了。
管住入海排污口
宁波究竟有多少入海排污口?
该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费良汉在环保一线工作多年,坦言若是半年前遇到这个问题,自己还答不上来。
坐拥“两湾一港”的宁波市,有1562公里长的海岸线,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自然禀赋的地理优势催生了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2016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9亿吨,每年有超过两千万标箱的集装箱,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一。面朝海洋,在经济加速跑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与日俱增。
严峻的形势,不只存于宁波。国家海洋局今年3月22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陆源入海污染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海洋环境风险依然突出。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17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Ⅳ类海水水质。
“对于海洋保护,宁波动得早,但近海海域要达到功能区标准的压力很大。”宁波市环保局污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宁波曾先后专门出台《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和《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等,并针对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等十大重污染行业,开展专项整治提升行动,累计投入89亿元资金,列入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范围的2078家企业全部完成整治。即使是在这样的环保高压下,“两湾一港”水质也只能说“遏制住了恶化的趋势”。
海洋水环境整治为何遇困?记者了解到,过去,整治仅限于监管入海排污口,忽视了对养殖碶闸、入海河流的监管,因此,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统计和监管,基本上是一本“糊涂账”。据宁波市海洋渔业局2014年统计,全市共有入海排污口200多个。除却统计途径、统计标准不同等原因外,不可否认,还有相当部分的入海排污口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而这本账难清算,几乎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陆源污染,已确定是海洋污染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据统计,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普遍较差,91%以上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2011年至2016年,历年均有78%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等级为Ⅳ类和劣Ⅳ类。
“任何污染的防治,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环保‘家底’摸清,粗放型的管理和治理,效率往往不明显。”费良汉说,要彻底杜绝污染,就必须管住排污口。宁波在全省率先走出的这一步,虽然迈得辛苦,却很值得。
盘清账单有多难
1000多公里海岸线,10个县(市、区),5个月时间,平均每天3小时的低潮位时间可作业,这是藏在盘清宁波1131个入海排污口账单背后的数字。
承担起这次清账责任的“账房先生”,是宁波环保请来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难,太难,真的是太难了。”被问及这次调研的难度,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谭大鹏一连用三个“难”字来形容。他举例说,宁波海岸线长1562公里,统计下来工作人员却走了1900多公里,这多出来的300多公里,就是因为“路难行”。
事实上,海岸边地形复杂,行路困难并不是最困难的地方。排查入海排污口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协调难,才让谭大鹏最为头疼。有些排污口埋设在企业内部、涉外港口、保税区内,需要反复协调;有些地方上的环保所技术、设备、经费有限,排污口排出污水成分复杂,化验难;城市排污管道又归住建部门分管,常要借调原始图纸……“原以为入海排污口调查,仅仅是项技术活,实际做起来却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困难。”谭大鹏在环保系统工作近40年,这是他执行的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走20公里路,工作时间全跟着潮汐表走。”公司生态规划部部长王显海全程参与到了这场调研中。去年9月,暑意还未褪,他和同事们走过最东面的北仑峙头角、最北面的余姚杭州湾海域,也踏上最南面的象山金七门和最西面的余姚慈溪交界处。一步挨着一步,一行人从夏末走到了隆冬,完成了这场宁波历史上路线最长、规模最大的环保调研,为宁波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入海河流劣Ⅴ类水整治,提供了迄今为止最真实、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
“这是一次极其繁琐的调研,并不是按着图纸走到或看到排污口就可以了,它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做出经验判断。”王显海回忆说,在宁海某地,他和同事们发现海面下正在冒泡,当时正处于低潮位,虽然原有资料并没有排污口数据记录,岸堤上也看不到排污口。但他们还是凭借经验,判断排污口深藏于海面之下。一行人沿着海岸线查看岸上可能存在的排污源头,最终追查到岸上的一家水产养殖场。这样要靠“追”才能翻查出的真相,5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不过,调研陷入困苦之时,往往是大海的瑰丽,又再次唤醒他们的信心。他们行至象山金七门的某天,由于海岛偏远,一行人清晨6时就已起身。他们向海而行,目睹三面环海、两港相拥、礁石连绵的象山岛,在晨光中初醒。站在海岸的王显海,内心满是冲击而来的澎湃:“让我们全力以赴地保护她吧!”
查清之后难管理
去年12月底,一份沉甸甸的宁波市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调研数据诞生。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宁波全市共有入海排污口1131个,其中,入海直排口(含雨水口)393个,92个属于非法;入海河流142条,大部分属于劣Ⅴ类水质;入海碶闸596个,涉养碶闸达到503个。
根据调研情况,可以确定,陆源污染物的带入,是造成宁波近海域污染的最重要原因。眼下,污染物入海量仍居高不下,入海河流携带的氮、磷等污染物,超过重点海域环境容量;涉海工程频频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近岸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与河道水环境整治相似,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导致宁波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和养殖业有着必然联系。以养殖业为例,宁波涉养入海碶闸占全市入海排污口总量的40%以上,且排放超标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海水氮、磷等元素超标污染。
涉养入海闸的整治,将是宁波下步海洋污染防治的重点。记者了解到,宁波市相关部门将对农业、养殖等场所建设污水管网,集中统一收集污水后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统一排入入海污水管道;对一些难以整治、效益不高的养殖碶闸入海排污口,则直接封堵,避免污染源的输出。同时,由于地质运动导致污水管道破损、渗漏,相关部门将建立入海管道问题清单,对地下管道淤堵、破损、错位、混接等问题,制定修复方案,进行整治。
“查清难,整治难,更难的是长期管。”手握这些数据,费良汉并没有松一口气,“企业是否达标排放、对环保标准执行是否到位?一些入海排污口在荒无人烟地方,又如何实现长效管理?”在他心中,为蓝色家园构筑保护屏障,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每个入海排污口,都将建档录入数据,最终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谭大鹏说,利用数字技术,未来入海排污口将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统一平台,既可详细查看、监控水质的源头污染和变化趋势,也可预测排污带来的变化,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日月更迭,潮起潮落。我们终究需要守护海洋,但以何种方式,又该朝哪个方向,问题的答案,一直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