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市一院宗建平入选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
2017年06月30日 08:33:49 来源: 中国宁波网 王元卓 王国英

  工作中的宗建平。

他是医术精湛的急诊医生,从医30多年,抢救了无数病人……

  他是医学知识的普及者,将自己亲身经历的150余个真实病例整理成册,出版了《急诊医师值班日志》。在书的扉页上,他写道:生命是河,病痛在左,幸福在右,我是河上摆渡人;术为舟,爱作桨……

  最近,他入选了2016年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与他一起入选的,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名嘴”白岩松等人。

  他是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今年已经59岁了。

  亲身经历的150余个真实病例

  整理成一本“急诊日志”

  说起入选2016年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的事,宗建平很平静。他说,不清楚为什么就上了榜,也许是自己做了一些医学科普的宣传吧。

  宗建平从医30多年,在急诊科坚守了20余年。3000多个夜班里,有太多惊心动魄、起死回生、牵肠挂肚乃至扼腕叹息的经历,医生比一般人更能见证生命的真正内涵。宗建平将自己亲身经历的150余个真实病例整理成册,出版了《急诊医师值班日志》一书,他还将书中的病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浙江急诊”上公开,孜孜不倦而又默默无闻地做着医学科普工作。

  这本书记录的是急诊室里的故事。急诊室是个全科加急救的部门,这里看到的往往是最危急的病人。书中,抢救病人的过程,病人化验单上细致的指标,医生采用的药物,当时的手术方案,都是真实的。

  虽然这是一本严谨的医学书,但读起来却像故事书,这是因为宗建平落笔成文时,带着热情和温度。对不懂医学的患者,他通过真实病例告诉他们医学科普常识;对年轻医生,他通过一些疑难病例的真实剖析,给他们以启示和灵感。他也会记下一些无力回天、令人惋惜的病例,表达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反思。

  宗建平表示,“急诊医生日志”会一直坚持写下去,也欢迎全国的医生都来参与。只要这些故事对公众有一点好处,就值得花精力去收集和记录。

  用日志普及医学知识

  普通患者、同行医生都在阅读

  从第一篇急诊室日志诞生至今,宗建平定下规矩:每周一篇,周六早上6点准点在“浙江急诊”微信公众号上更新。

  2014年7月3日,宗建平在“浙江急诊”发了第一篇急诊室日志,讲的是2012年大年初一抢救洗澡后心跳呼吸停止的老人、急性中风的孕妇的故事。最后经过医生全力救治,老人和孕妇都安然无恙。在这篇日志中,他记录了和同事一起抢救患者的场景,最后还做了评注,提醒大家注意:老人在节日期间不要过度兴奋,不要太疲劳,要注意休息,在冬天老人洗澡温度不要太高,洗澡时间也不要太长;孕妇不能喝酒,平时有头痛应去做个磁共振,检查有无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为后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同时还对青年医师作了一些提醒。

  这样一个平实的日记式的文章在微信上公布后,点击量超乎了他的想象。阅读文章的,有普通患者,也有同行医生。

  后来,一篇又一篇的急诊日志在周六的清晨与公众见面。宗建平捋了捋一头白发说,将这些写下来,是想告诉人们有些疾病可以预防,有些急难病也许有急救窍门。

  宗建平的个性是十分直率的,所以他的一些日志字里行间常常直击问题本身。比如,一个病人吃了过量感冒药加上喝酒而生命垂危,一个姑娘吃了相思豆而中毒,有人将滴水观音当成野生芋艿吃而危及性命……看了这些日志,会让“病从口入”的警钟长鸣。

  另一些日志里,他的笔触一改平实的风格,以一位医生的视角剖析人间百态。比如,一名16岁的少女与父母一言不合而喝下百草枯,结果回天无力,宗建平从父亲的角度充满柔情地提醒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多多关心孩子,平时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又比如,一位老人被儿子遗弃在医院里,3年后才领回,宗建平对老人的子女进行了道德教育。

  “如果没有医者仁心天使的衣服一天都不敢穿”

  宗建平告诉记者,除了医术,还有一条隐隐的线牵系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这就是职业操守。在宗建平看来,医生是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职业,笔端开出的一味药,手术刀划开的一个口子,甚至一分一秒的抢救时间差,都可能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宗建平指指身上的“白大褂”说,如果没有医者仁心,这件“天使的衣服”是一天都不敢穿的。

  在宗建平笔下,大概一半以上的危急病例抢救,都提到了操守和责任带给他的无限力量。他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当年的医学宣誓,那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医学宣誓就是职业誓言,发誓了就一定要执行。

  他回忆起在心内科轮转时,遇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因为发热、心悸、胸闷入院,检查时发现有明显的心肌损害,心肌还有缺血表现,不时出现心律失常。虽然全科室的人竭尽全力,但最终在一个闷热到透不过气来的半夜里,小伙子离开了人世。面对已经结束的治疗,有一种无形的责任,让宗建平和同事们依然不肯放弃,那就是他们当年背诵的医学誓言“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他们一定要找出原因,决意不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后来他们终于发现,这是极为少见的心肌结核。此后,再遇到类似病例,他们有了抢救的经验。

  宗建平说,人体是世上最复杂的动态综合体,是无可替代的精密机器。医学的进步可以战胜一部分病魔,但不是全部。但病人常常认为,医生应该是全能的。正因为此,许多医患矛盾需要医生去承受。“但谁叫我们是医生呢?”宗建平认真地看着记者,满头白发此时格外显眼。他淡淡地笑着,目光分外坚定。

  日志摘录

  孩时小把戏居然能救命!

  一年春末,就在那白枇杷收获季节的一个晚上,医院总值班打电话告诉我,一位家住盛产白枇杷海岛上的老人,不小心把白枇杷核吃到气管内,正在送来我院的路上,请我速到医院会诊。我立即来到医院急救。

  此时已经晚上10点了,病人已躺在检查床上,我查看了病人,除有点气促外,其他情况还可以。

  于是,立即给予气管内局部麻醉,麻醉后马上开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入右肺,很快发现一个光溜溜的枇杷核,紧紧卡在右侧中间支气管下端内。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把这个光溜溜的枇杷核取出。经过2个多小时折腾,纤维支气管镜在患者的气管内进出十多次,实在是受不了了,平时轻轻的纤维支气管镜,一直一手悬空提着,持续2个多小时,手臂酸痛,仿佛重如千斤,大家都忙得满身大汗,筋疲力尽。患者一次次拒绝继续治疗,诉说实在吃不消了,放弃治疗,宁愿选择死。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安慰下,才得以继续,真是让人又气又急啊!

  近凌晨1时许,我实在没有力气了,只能暂停休息会……我用凉水洗了一下脸,让自己能够清醒一下,但脑子一刻不停地思考:难道为了一个枇杷核去开胸手术治疗吗?实在是不甘心呐!想着想着,突然想起我小时候干的坏事,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决定试一试,作最后的一搏。

  小时候我有一次不小心把热水瓶的塞子按进了热水瓶里面……后来我想出办法,把绳子折成U字形,绳的两端留在瓶口外,U一端放进瓶内,把瓶子倒过来,用U字形的一端套住塞子,用力一拉,塞子就这样轻而易举取了出来。

  ……想到这里,我一点倦意都没有了,马上跑到手术室用较粗的手术缝线,用同样的原理,让病人头低足高位,把绳子的U字形一套放在枇杷核的远端,用力一拉,结果顺利地把枇杷核取了出来!摘自《急诊医师值班日志》

  “宗言”警告

  不“临床”之痛

  患者是一位刚进入大学的男孩,18岁,一天早上运动后感到下阴部不适,跑去一家大医院看急诊。在分诊台,见到一位年轻的女护士,男孩觉得有些羞涩。于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说自己的症状,因为这一“羞涩”被耽误了病情,后来男孩因睾丸扭转720度(肉眼),已经坏死,只好做了睾丸切除。

  不“临床”造成的悲剧真是不少。有一位病患大便出血,却抗拒肛门指检,一年后症状越来越重,才发现肛门口有恶性黑色素瘤,这时全身已经出现广泛转移,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过度治疗也会耽误治疗

  一位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干部,患了急性心梗。住院期间一批又一批的人来看望,院方制定的治疗方案改了又改,专家请了一批又一批,病床上的患者接受了没完没了的会诊和治疗,已经超出医疗常规,反而耽误了治疗进程。

标签: 医生;枇杷;病例;医学;日志;急诊;急诊室;治疗;老人;塞子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