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一退休教师收藏冰心等名人信件2000多封 信从何而来
2017年08月21日 07:56:0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石承承 崔引

  叶才晓老人讲述他和名人之间通信的故事。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签名的明信片。

  艾青回复的明信片。

  冰心签名明信片。

  冰心、冯骥才;沙孟海、关山月;邓亚萍、郎平;钱学森……很难想象,“跨界”如此之大的那么多名人的签名或绘画、书法作品,会出现在同一个展览上。

  上周五,在象山大旸艺术馆,记者目睹了这样一场“盛宴”。不同于寻常的书画作品展,上述名人的作品,基本都落笔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

  明信片上的“宝贝”

  大旸艺术馆位于象山书城附近。在艺术馆二楼的展厅,玻璃框和玻璃柜内摆满了各位名人的作品。

  这里有画家李琦的亲笔签名,“中国画梅王”王成喜的画,书法家沙孟海的字,画家韩美林的画……

  这里有著名作家冰心的亲笔签名,剧作家曹禺和夫人李玉茹的字,诗人艾青的字,作家、画家冯骥才的字……

  这里还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的亲笔签名……

  不同于寻常的书画作品展,上述名人的作品,基本落笔在明信片上。从落款看,这些明信片都是寄给象山当地一个叫“叶才晓”的人。寄信的年份,多集中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这些书信往来,足以证明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淳朴。”大旸艺术馆的主人,也是这些作品如今的主人胡耀之不由得感叹。胡耀之说,这些作品原来的主人叶才晓,是象山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是通过给名人写信的方式,获得这些作品的。胡耀之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叶才晓,从他手中得到近2000幅作品,“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280幅。”

  在胡耀之看来,虽然这些作品都是随手写或画在明信片上的,但其价值并不见得比这些“大家”的成幅作品小。“不仅仅是指经济价值,更是指社会价值。”胡耀之说,那些“大家”愿意给一个素昧平生的普通小学语文教师回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值得后代深思。

  精心设计的教学工具

  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是怎么想到给名人写信的呢?记者赶往叶才晓的家,象山茅洋乡山下叶村。

  叶才晓今年73岁了。2004年退休后,他独自生活。“当初哪晓得这些东西会有那么大的价值,我只是想用它们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叶才晓笑着说。

  叶才晓会想到给名人写信,是受到他的小学语文老师顾老师的影响。叶才晓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顾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了一篇题为《邱才康》的课文,文章讲述的是钢铁工人邱才康被铁水大面积烫伤的故事。顾老师鼓励同学们向英雄写信表示问候,大概两个星期后,大家竟然收到了邱才康本人的回信,这大大增加了大家阅读课文的兴趣。和心中敬佩的人写信交流感情的方式,也给叶才晓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4年,叶才晓初中毕业,成为象山茅洋中心学校的小学语文老师。当时他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娃,知识面相对狭窄,学习课文多是靠死记硬背。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忆深刻?叶才晓想起自己念小学时给邱才康写信的事,“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就想试试。”

  叶才晓回忆说,当时的小学课文里有冰心的《寄小读者》一文,于是他和学生们一起给冰心写了一封信。这是他当老师后第一次给名人写信。没过多久,他们收到了冰心的儿子陈恕代冰心回给他们的信,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信中还有冰心的亲笔签名。

  学生们收到回信的反应,和当年叶才晓看到邱才康的回信时一样。大家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还纷纷寻找冰心其他的作品来阅读。叶才晓用这种方法教学的信心更坚定了。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叶才晓只能通过学校订的报纸来了解国内外事情,同时通过报纸找到这些名人的联系方式,给他们写信。收到回信后,他就带进课堂给学生们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叶才晓写信的对象不仅仅是名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还给报纸上报道的余杭一位种粮大户写过信,“通过他的回信,告诉学生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三尺讲台上站了30年,叶才晓先后共收到2000多封名人的亲笔信件或亲笔签名。其中有一些回信,他当时就直接贴在教室的墙上,最终找不到了。

  “诚诚恳恳”的精神值得深思

  普通小学语文教师叶才晓和名人、“大家”之间书信往来的故事,不由得令人想起诗歌《从前慢》。诗歌中有这么几句:“记得早先年少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在中国策划研究院监察委员会副总监察长,中国策划研究院浙江分院常务副院长温传明看来,一个普通小学语文老师的信,能够得到那么多名人名家的认真对待和真诚回应,这些名人名家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特别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同时,他也深深为叶才晓的“师者精神”所折服,“这种执着敬业以及对教学方式积极探求的师者精神,放在哪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温传明还表示,上世纪80年代,“追星”现象在我国逐渐萌生。但每个时代,追星族所追的“星”却有着极大差异。叶才晓当年所追的,是科学家(钱学森等)、作家(曹禺、冯骥才等)、书法艺术家(沙孟海等)、将军(张爱萍等),是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与如今许多年轻人追影视演艺明星相比,价值取向迥然有异,值得人们好好反思。

  “我认为这次展览非常有意义。藏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让后人通过这些作品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些名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为真实、生动的一面。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及书信,所折射的时代追求、师者精神和名家风范,足以成为楷模。”温传明评价说。


标签: 回信;名人;故事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8212933833361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