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总书记之问引出红色传奇故事 张人亚家人揭秘当年往事
2017年11月05日 15:00:16 来源: 宁波晚报

  前些日子,习总书记之问让早期宁波共产党人张人亚(又名张静泉)备受关注,这也让一直苦苦追寻张人亚事迹的张家后人倍感欣慰。

  从2005年得知张人亚的下落至今,已经过去整整12年了,张家后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张人亚革命事迹的挖掘。

  正如张人亚的侄子张时华所说,张人亚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生平事迹也是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后人,尽自己的努力挖掘更多、更真实、更完整的史料,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为党做贡献。

  二爷爷用生命换来的镇馆之宝

  “这算是我第一次参观中共一大会址。”11月3日上午,站在参观者络绎不绝的中共一大会址门前,张建文有些感慨。

  张建文出生在上海,幼年时就住在中共一大会址附近。读书那会儿,学校也曾组织他和他的同学们来这里参观,走过那个陈列着第一版和第二版《共产党宣言》的玻璃柜时,他也没有太注意那本被讲解员称为“镇馆之宝”的《共产党宣言》和自己的关系。

  时光荏苒,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重新站到中共一大会址前,张建文有些激动:我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参观者。1920年9月第二版《共产党宣言》上的那枚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中提到的“张静泉”是自己的二爷爷(张建文爷爷的哥哥),而捐赠这本宣言的“张静茂”是自己的爷爷。

  张人亚的侄孙张建文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缅怀张人亚

  在中共一大会址这样举世瞩目的地方,陈列着自己亲人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换作任何人都会油然而生自豪和激动。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原件,是由张人亚保存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讲解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介绍。

  “你听,他们还特地提到了张人亚的名字。”3日,张人亚故乡北仑霞浦街道党工委书记胡斌和张建文一起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听到讲解员的介绍,胡斌特地跑来告诉张建文。

  “不容易啊!”张建文感慨。

  张人亚的名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在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曾听爷爷张静茂讲起过这个二爷爷的故事: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

  “但我从来没有见过张人亚,连我爸也没有见过。”张建文有些遗憾,“听家里的长辈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也曾四处寻找张人亚的下落,当时甚至还在报纸上登过寻人启事,但始终音信全无。”

  “一直到2005年,我的堂姐在网上发现中共一大会址在介绍馆藏文物时提到了‘张静泉’这个名字,赶紧打电话给我爸爸,大家当时别提有多激动了。”张建文说。这也是张人亚的后人苦苦寻找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有了张人亚的消息。而这一发现也重新燃起了他们寻找张人亚下落、探寻其革命事迹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家人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1933年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其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表的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悼词。正是在这篇悼词中,张家人终于知道,苦苦寻找了半个多世纪的张人亚早在1932年12月,在从江西瑞金前往福建长汀途中,因公殉职。

  “有遗憾,但也有欣慰,终于知道张人亚的下落了。”张建文说。

  在得知张人亚的下落后,张人亚的侄子张时华和几个兄弟姐妹一合计:一定要到张人亚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江西瑞金看一看。

  仅凭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报纸,寻找又该从何入手?幸运的是,在前往瑞金的火车上,张时华兄妹遇到了当时《南方文物》的主编许智范,经由他的介绍,找到了时任瑞金市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的曹春荣,最终确认了张人亚的身份。

  两代人通过视频得以“相见”

  “太不容易了!”站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党章展厅前,张建文显然没有之前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时那么淡定。特别是看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展区墙上写着大大的“张人亚秘藏中共二大党章”,他更是举起手机一张张拍个不停。

  展示墙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段视频:有张人亚故居的内外景,有山岗上张人亚的衣冠冢,还有那块少了一个“静”字的“泉张公墓”墓碑……看到这熟悉的一切,别说是张建文,即便是只到过上述地方一次的记者,也感到莫名的亲切和骄傲,恨不得逮住一个参观者就告诉他:我们来自张人亚的故乡。

  屏幕画面切换,开始播放一段看起来有些陈旧、模糊的画面。画面中,一个长相、身高看起来很普通的男子正在聆听周围的人说话,这名男子身边还站着一个外国人。据了解,这段画面来自1925年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的纪录片《东方之光》,那名男子就是张人亚,站在他身旁的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这也是张人亚的活动影像首次被发现。

  “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就连我爸爸也没有见过他。我爸刚出生,他就去世了。”张建文在屏幕前久久伫立,口中喃喃自语。时隔半个多世纪,爷孙终于以这种方式相见。

  和中共一大会址一样,到中共二大会址的参观者同样络绎不绝。“这部党章是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是张人亚的父亲在知道张人亚牺牲后捐出来的。”讲解员向参观者解释。

  “不是在知道他牺牲后,而是在解放后就已经把这些珍贵的文物交给党。”一旁的张建文悄声地纠正说。他说,太爷爷,也就是张人亚的父亲是个做事“顶真”的人,在他看来,张人亚既然参加了革命,就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也是党的儿子;张人亚托自己保管的文物,也不是属于张人亚的,而是属于党的,无论张人亚牺牲与否,他都要把这批极其珍贵的文物捐出来。

  缓缓走过中共二大会址入口狭长的过道,张建文脸上的表情前所未有的肃穆。作为张人亚的后人,他对张人亚的很多了解,来自网上,来自叔父辈的讲述。对于这样一个未曾谋面的亲人,牵挂是一直以来都有的,但敬意却是在一次次亲自了解他的生平后滋长的。

  伯父事迹是党的宝贵财富

  在位于上海奉贤的一家医院里,记者见到了因患肺炎住院的张时华。

  张时华看起来精神还不错,而家乡来人,让他看起来分外高兴。

  张时华说,作为张人亚的家人,他们的心愿在2005年就已经了结。那么多年来苦苦寻访,包括去江西瑞金最终确认张人亚的身份,不为别的,只有一个念想:找到张人亚。

  “既然人已经找到了,我们也就没有遗憾了。至于他最终被葬在何处,能找到最好,找不到,也没关系,所谓落叶归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葬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根。”

  2005年,当张时华兄妹到瑞金时,瑞金正在进行出版史料布展,苦于不知道张人亚的身世,也没有张人亚的照片,只能请人根据《红色中华》上的悼词画了一幅张人亚“带病工作”的中国画。

  见到张人亚的后人带着张人亚的照片来,瑞金方面也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要不要根据照片再重新画一幅,但张时华兄妹还是决定用之前画的那一幅。“这幅画是苏区人民对张人亚的情意,应该保留。”时隔12年,回忆起当时的决定,张时华说得很坚定。

  唯一让张时华还有些牵挂的,就是对张人亚生平和革命事迹的挖掘和完善。他说,2005年在去瑞金时他们也没有想太多,只是想着找到张人亚的下落就好,“倒是曹春荣启发了我们,张人亚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生平事迹也是党的宝贵财富,作为后人,尽自己的努力,挖掘更多、更真实、更完整的史料,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为党做一些贡献。”

  不仅仅是张时华,张人亚的另外一个侄子,今年78岁的张志成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由于张人亚逝世得早,又逝世在路上,关于张人亚的历史资料仍存在一些空白。作为后人,他希望通过不断挖掘,向世人展示更加完整,丰满的张人亚。

  让张人亚的事迹越来越厚实

  其实,这已经不是北仑区霞浦街道第一次组织人员去上海了。

  今年6月,霞浦街道党工委把挖掘张人亚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张人亚红色文化品牌”作为“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攻坚项目,由党工委书记胡斌挂帅,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破难攻坚。

  频繁往上海跑,目的只有一个:多多挖掘关于张人亚生平和革命事迹的资料。

  胡斌深知,张人亚是1932年牺牲的,距今已经过去85年了,再加上张人亚是牺牲在瑞金前往长汀的途中,原本留存的资料就少,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性地挖掘”,恐怕这段历史终将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

  在这次之前,胡斌就曾带队到上海敬老院拜访张人亚侄子张时华,获取张时华老先生10多年来持续不断挖掘的重要资料和线索。

  很快,这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被转交到北仑区党史办副主任贺海波手中。

  一句一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挖掘和论证,经过张人亚后人、霞浦街道、北仑区党史办以及相关部门的努力,张人亚的简介从原先的薄薄半页纸变成现在的厚厚一叠,生平更是细化到月份。

  为此,考证的资料、文献和各种说明更是多达百余项。

  第一部党章守护者、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袖、中华苏维埃中央出版局局长……历史地位的基本确认,让张人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也让“张人亚红色文化品牌”打造有了底气。

  “尤其是作为‘第一部党章的守护者’,张人亚及其革命事迹具有特殊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论是对党史研究,还是对党建工作,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贺海波说。

  家乡人对张人亚事迹的进一步挖掘和梳理,从未曾停止。记者还从霞浦街道了解到,一个汇聚张人亚后人、省内外党史研究专家、学者的张人亚史料征集座谈会将于本月中下旬举行。

  让宣传张人亚的阵地越来越多

  今年10月中旬,记者提前探访了位于北仑霞浦街道“新浦老屋”的“张人亚党章学堂”。

  “张人亚党章学堂”一共由三间展览室构成,分别是“中共历次党章制定及修正简况”“张人亚的革命历程”和“张人亚的党章故事”。

  相较于展板,那些放在陈列柜中,已经泛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书籍、报纸、刊物,无疑是“党章学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在陈列的诸多书籍、报纸、刊物中,记者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的复制品,这本看起来只有巴掌大小的小册子包括中共“二大”通过的十个文件,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最让人激动的是,在小册子的封面上盖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的印章。短短数字,仿佛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拉回眼前。

  据了解,包括第一部党章在内的34件珍贵文献、遗物复制品都是霞浦街道于9月从中共一大会址“迎”回家的。

  目前,“张人亚党章学堂”的建设工作也已经进入尾声,不久就将和公众见面。

  “张人亚党章学堂”并不是霞浦街道宣传张人亚精神的唯一阵地。还有一处阵地是位于霞南村霞南东路19号的“张人亚故居”。“张人亚故居”是一处四合院式的老建筑,建于清中期。故居中设有张人亚事迹陈列室,面积不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记者在陈列室里转了一圈,发现“截至2012年的调查信息,张人亚为党留下的革命文献,除了中共‘二大’文献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外,其余均分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其中被评为是‘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就有二十一件。”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上述珍贵文物多是以照片或展板的形式展出。

  在其中一块展板上,记者还看到,张人亚在去中央苏区前夕,将全部家当都留在上海的弟弟张静茂家中,包括10张明信片、2张当票、5枚私章,以及公园年票和毯子、小提箱等。

  上述这些文物,除明信片为国家三级文物外,其余多为一般文物和参考文物,但也只是通过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陈列室的楼上就是张人亚的“卧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下方有一行字:“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全体合影(1922年9月16日)”。

  自今年6月以来,“张人亚故居”已接待近60批次1500余名党员的现场参观教学。

  目前,霞浦街道已启动张人亚故居房屋回购项目,下步将对张人亚故居和衣冠冢进行修缮,改善周边环境。

  让张人亚的精神传播越来越广

  当天前往上海的“红色小分队”,也不是霞浦街道为传承张人亚精神第一次派出小分队。

  就在今年9月下旬,一支由霞浦街道、媒体等组成的“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前往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上海和“红色古都”、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江西瑞金等地。

  “通过重走张人亚的革命之路,希望能够挖掘到更多关于张人亚的革命事迹,也希望能够切身感受革命先驱的崇高精神。”“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负责人、霞浦街道文化站站长贺霁表示。

  关于张人亚事迹的报道也在各大媒体中迅速铺开。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社会各界对张人亚事迹的关注又迎来了新高潮。霞浦街道也将持续发力打造“张人亚红色文化品牌”。

  就在11月1日,党的十九大代表胡朝霞还和霞浦街道的党员志愿者一起来到张人亚故居,重温入党誓言。同时,她还将在北京参会期间购买的《之江新语》《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等多本书籍交给“张人亚红色文化品牌打造”项目领导。

  与此同时,“张人亚故事”新闻专题片,以张人亚为原型的小说、话剧创作等相关推广工作也已经相继展开。

  

标签: 宁波;张人亚;事迹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