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新兵 摸爬滚打百炼成钢 历经风雨华丽转身
2018年03月19日 09:10:48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刘 俊 丁向坡 胡 斌 宁波军分区供图

  去年9月,余姚新兵踏上新征程。

  对于新兵来说,家书常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黄郅策(右三)正在接受训练。

  题记:3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振聋发聩地指出,“要大力纠治‘和平病’,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要瞄着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可能的作战对手,有针对性地去练。”

  少年强,则中国强。“95后”新兵逐渐成为新兵方阵的主力军,他们有着追求个性、尊崇时尚、喜爱展示自我等特点。作为部队的新鲜血液,他们又是怎样在军营这个大“熔炉”中百炼成钢的?且看宁波籍新兵6个多月的军营生活。

  作为每个军人军旅生涯的起点,无论是义务兵、士官乃至干部,甚至是将军,新兵连的90天,2160小时,129600分钟,这段时光虽然短暂,但往往是最刻骨铭心的!去年入伍的宁波籍新兵,他们满怀从军梦、报国志,昂首迈出军旅人生第一步……嘹亮的军号、整齐的队列,军营让人热血沸腾。转瞬间,他们已奔赴军营6个多月了,他们的成长牵挂着家乡父老的心,他们的成长也让家乡父老放心。

  新兵的蜕变,部队就是最好的大学

  “在新兵连的那段日子里,我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说起往事,来自镇海区庄市街道的陈小源有万般滋味在心头。陈小源家境不错,父母是生意人,入伍前是个衣食无忧的“小少爷”。2016年高中毕业后,他没能考上自己梦想的大学,一时间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每天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于是去年时建议他应征入伍,寻找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刚来部队最烦恼的就是‘不自由’——不能打电话、玩游戏,更不能上网闲聊,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每天除了训练还是训练。”陈小源说,他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被班长矫正过来了。有一次班长将他单独叫到操场,真诚地对他说:“人生就像一张白纸,每过一天就是往上面画一笔,只有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才能给自己的人生画上最完美的画卷。”班长的这番话对他触动很大。每当遇到困难快要泄气时,陈小源总会想起与班长的那次谈话,之后重拾自信。“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新兵训练结束后,陈小源来到北京武警总队服役。他说:“虽然我没能考上梦想的大学,但我觉得部队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部队让我懂得了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道理,部队还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要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负责的道理。我还要告诉爸妈,我再也不是那个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低头族’了,如今的我是个真正的‘抬头兵’了。”

  事实上,像陈小源这样完成蜕变的新兵在军营中并不少见。“现在的新兵战士在忠诚于党、报效国家等大是大非上没有问题,但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吃苦思想等方面不尽相同。很多人是从校园直接来到军营,训练、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思想波动是很正常的。”有新兵连带兵骨干告诉记者,针对这些情况,他们往往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新兵完成蜕变。在训练场上,严格要求不含糊;训练场下,亲如兄弟,大家敞开心扉,互相倾诉、交流,共同进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部队生活。

  年轻人走入军营,是一份责任、一份荣耀,更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更坚定了他们扎根军营、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在这些“95后”新兵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在部队紧张而严格的训练中,他们经受住了考验。“以前在家的时候,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想做。现在不仅能自己照顾自己了,还能帮班长干点活了,瞬间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少。”来自余姚市凤山街道的王培圭明显自信了很多,“部队就是最好的大学,好男儿就要来当兵!”

  报国爱家,军营中更知亲情珍贵

  无论是谁,从入伍那一刻起,他的身份就发生了转变。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首先就要有足够的毅力,吃得起各种苦。因为,队列、战术、体能、条令、轻武器操作、战备基础、手榴弹投掷等新兵训练科目,都要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精通。

  “宁波兵思想认识都很扎实,训练也比较能吃苦,接受能力强。”在我市组织的多次回访中,很多新兵连带兵骨干这样评价。3个月的军政训练,这些入伍新兵基本完成了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全体宁波籍新战士都在各自的部队被授予列兵军衔,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回访中,余姚市人武部带去的“伴手礼”可谓爱意浓浓,临出发前,特意赶到几位新兵的家中,录下家人的祝福和嘱托。陆埠小伙章添烨是某部队的一名新兵,他点开视频,看到美丽的家乡,听到熟悉的乡音,顿时热泪盈眶,心里又充满了干劲。入伍前,小章刚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他向往军旅生活,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毅然报名参军。到部队后,他积极要求上进,即便是右腿因为急性半月板损伤影响了训练,也只休息了两周,又强烈要求回到训练场。“部队首长都挺关心他的,也经常给我们通报他的情况,后来还带他去医院做了各项检查,确定没有影响才批准他继续训练。”小章的妈妈说。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余姚三七市祝家渡村新兵陈畅的家人也录制了视频——“陈畅,你走了这么多天,怎么也不给家里来个电话?爸爸妈妈想你,爷爷奶奶也想你呀……”24岁的陈畅一直想当兵,去年已经大四的他终于如愿以偿。谁曾想,走进军营后,他却“音讯全无”了,在新兵连2个多月的时间只给家里发了一条微信。看到家人“寄”来的温馨视频,听到妈妈一声声的呼唤,陈畅默默流下了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家人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在部队首长的特批下,陈畅第一次在军营和家人通了电话……

  一边是新兵家长迫切想了解孩子在军营的日常生活现状,一边是部队严格的规章制度,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必须上缴集中保管,导致联系不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和陈畅同在某部队的郑佳业想到了给父母写信。

  “从小到大没写过信,但写着写着觉得比上学写作文简单多了。”刚刚在军营度过18周岁生日的郑佳业脸上还挂着稚气,但他在新兵连的各项考核中已经后来居上,“从来没有感觉有这么多话要跟爸爸妈妈说,信也越写越长了。”新兵训练科目多、时间紧,一封信可能得分好几天才能写完,郑佳业却觉得这样就像每天都能跟爸妈讲讲话、聊聊天。“我妈也给我回信,都有好几封了,想他们的时候我会拿出来翻翻,心情会好很多。”

  正是有了家人无私的支持和鼓励,广大宁波籍新兵才有了无穷的动力。

  不再迷惘,“熔炉”锻铸父子兵的血脉传承

  “吾儿郅策,见信如见人,你去部队已经一段时间了,父亲很是想念你。你从生下来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过我,到了部队不知你会怎样挑战生活、训练上的难题。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克服这些困难,这些磨难挫折也都是你必将面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把你送到我的老部队,就是希望你能在那里接受摔打磨炼,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成为一名好兵。”

  这一封短短的家书,触动了“临汾旅”新兵黄郅策的内心。出生于1997年的黄郅策是慈溪人,2017年9月服役于光荣的“临汾旅”。“土飞机在开动,土飞机在开动,轰隆隆隆隆,轰隆隆隆隆……”,儿时父亲常在他耳边哼唱的《临汾旅战歌》又再次响起。握着短短百多字的信件,他仿佛看到了父亲趴在桌子上给自己写信的样子。未读这封信时,他仍然在犹豫,自己能不能勇敢面对将来的训练、生活?当读完这封信后,对比着父亲留给自己的照片,生活如同情景再现,同样的年纪、相同的地点,父亲当年是否也有这样的犹豫?文字给了他最终的答案,正如父亲所言,有些磨炼挫折是必须面对的,只有勇敢地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才能不负“战士”之名,成为一名好兵。

  正因如此,黄郅策下了一个决心:再苦再累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绝不能转身当“逃兵”。从那以后,黄郅策不再迷惘,手榴弹投掷训练,他会一遍遍体会投掷动作,不知疲倦地蹬地、扭腰、挥臂;体能训练,他每次都咬牙坚持,直至拼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课余时间,他分秒必争背记应知应会,弥补自己的差距……

  坚持总能收获成绩,终于在十九大知识要点考核中,黄郅策成了连队的“理论之星”。而随着训练的累积,他的体能也有了质的飞跃,以前最害怕的三公里成了拿手项目,其他各项内容成绩逐渐迈入及格的门槛,又从及格变成优良,他成了大家眼中的“好战士”!

  黄郅策说,父亲在他小时候就时常给他看一些在部队时的照片,回忆自己在部队的生活,讲照片背后的人和事。在父亲的心里,部队是一个充满战友情的大家庭,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这些故事激起了他内心对部队的向往,如今穿上一身迷彩绿,他也有了父亲当年的样子,也要成为父亲一样的好兵,这是父子两代人用青春约定的传承。“现在再唱起我熟悉无比的《临汾旅战歌》,总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唱出的是战士克服一切的勇气,还有传承。”

标签: 新兵;训练;部队;军营;大学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3193286235461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