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鄞州农民转型记 新型职业农民成乡村振兴生力军
2018年04月17日 06:33:1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王庆丽 区委报道组 张绘薇 杨磊 通讯员 范丁杰

  核心提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人才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我省首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宁波鄞州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相关培育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逐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6.jpg

  浙江在线4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庆丽 区委报道组 张绘薇 杨磊 通讯员 范丁杰)一个村庄,近两千亩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种?

  过去,按照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方式,通常需要全村数百户农户共同参与。而如今,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一些村里,这个数字缩减为1至3人。

  随数字改变的,还有“农民”在人们心中的既有印象。“他们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有知识、有干劲、经过系统培训、具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姜山镇农业副镇长陈红山说,近年来,鄞州区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初显,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目前在鄞州,仅姜山镇土地流转率就达90%以上,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238人,占全镇农户总数的两成左右。他们把智慧与汗水挥洒在脚下的土地,逐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同时也推动乡村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行。

  一个自主的选择——广袤田野,也是新职场

  4月,距离鄞州城区约15分钟车程的姜山镇上,连片的土地已蓄势待发,等候被播撒一粒粒金黄色的水稻种子。

  姜山镇,以山命名,却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适宜种植水稻,历来是宁波的粮食生产重镇,现有耕地面积7.9万亩,其中粮食功能区5.3万亩,镇上正计划于今年5月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眼下,镇上两位新型职业农民的干劲,也如同逐步回升的气温一样日渐高涨,期待在新一年的春耕夏耘中迎来丰收的喜悦。

  90后汪琰斌,姜山有名的种粮大户。2013年从浙江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他在姜山镇陈鑑桥村承包了900多亩土地,从一个对水稻种植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逐渐成长为这一领域的行家。去年年底,他又与两位同龄人一起,在镇上另一个村里流转2400亩土地,尝试水稻与龙虾立体种养,发展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80后夫妇柯汉强、施焰焰,农业品牌“尚蔬园”的创始人。2011年,刚过30岁的缙云人柯汉强从部队转业后,既没有选择国家安排的稳定工作,也不愿按照父母要求回老家做生意,而是在姜山镇后鄮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蔬菜。经过几年艰苦打拼,他的基地已成为多家连锁超市和线上销售平台的签约供货商。

  尽管年龄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两人的共同点却很明显,比如那一身黝黑的皮肤,又比如,因长期在田间劳动而练就的结实身材。而最大的相似,自然是他们都主动选择以“农民”作为自己的固定职业。

  “前些年在部队当兵,农民出身的父母甭提有多骄傲。后来听说我要当农民,他们却怎么也接受不了。”柯汉强说,直到现在他都忘不了当时父母失望的眼神。他的家乡,是缙云一个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小山村,父母早年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才在县城站稳脚跟,“离开农村,摆脱农民身份,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心愿。”

  相比之下,汪琰斌的父母对他投身农业的决定颇为支持。但这个27岁的小伙子,也有自己的困惑:本科班里四十几位同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如今从事相关工作的仅3人,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就自己1个,“随着现在五六十岁的这批农民老去,未来谁来种田?我们年轻人应当承担起责任。”

  从老一辈迫不得已被贴上的身份标签,到年轻人主动选择、积极参与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汪琰斌、柯汉强们用各自的经历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村是一片蕴藏无限机遇的蓝海。

27.jpg

鄞州姜山镇的农业大棚。

  一份体面的职业—— 当农民,也要有“门槛”

  姜山镇共有55个行政村,农业从业者逾千人,怎样才算是新型职业农民?鄞州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的回答是:“‘职业农民’可不是随便说说就算的,必须要经各类培训和考试,才能‘持证上岗’。”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农业部于同年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提出3年内选择100个试点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左右。2013年,浙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鄞州成为首批1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

  “当农民,也要有‘门槛’。”这位负责人介绍说,5年来,他们一方面安排人员到各村摸排情况,向乡镇下达相应考核任务,另一方面,对主动申请参加培训的人员,依据不同文化程度及从业时间,组织不同内容的培训课程,通过乡镇和区里两次考试方可获得证书,“每位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在扶持期限内每年可获得两万元基本工资,还能在小额贷款、土地流转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

  与此同时,为不断提升职业农民专业水平,区、镇两级相关部门不仅经常组织各类农技培训,为每位新型职业农民指定对口的农事专家,还多次邀请农技人员组成讲师团,开展农产品营销、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病虫害防治、果蔬种植等培训。5年来,全镇共组织培训64次,发放资料2.5万份。

  “种了大半辈子地,还用得着别人来告诉我怎么当农民吗?”这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之初,姜山镇夏施村人孙正高心里的嘀咕。

  作为全镇有名的种粮大户,今年61岁的孙正高有着40多年的种粮经验。水稻何时播种、收割,各类病虫害如何防治……这些课程在他看来都是“小儿科”。但随着培育方式的不断完善,他的想法也一点点改变:“每次培训都是一个平台,能及时传递行业动态、结识朋友,让我这个传统农民也有了发展的新思路。”

  这不,在省农科院专家推荐下,孙正高于2015年率先在稻田中引进彩色水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同时,他还在鄞州、慈溪、余姚等地流转的上万亩土地上,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种植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作为宁波市农合联副理事长、鄞州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还为356位社员提供农资、农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更让汪琰斌、柯汉强这样的年轻人感到安心的是,鄞州全区经过认证、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595位“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还可与企业员工一样享受失业、养老、医疗三类保险,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过去种田,靠天吃饭,现在有‘年薪’,还有‘三险’。农民这个职业,越来越有奔头!”

28.jpg

制图:戚建卫

  一种全能的人才—— 改变的力量,就在乡村

  春日午后,行走在陈鑑桥村,汪琰斌指着眼前的成片稻田说:“我把这里的900多亩土地都划分成块,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标注,以网格化方式进行精准管理。”

  “归本”,是汪琰斌给自己的农场起的名字,意为“士农工商,去末归本”,让生活返归农耕之本。然而,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要走的是一条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全产链经营为方向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在他的水稻种植基地,催芽机、收割机、插秧机、烘谷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一应俱全,能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派上不同用场;最近,他正准备与镇上的其他几位种粮大户一起,组建农业商贸有限公司,创设统一的品牌和销售渠道……

  而在陈鑑桥村农业合作社社长徐步青看来,汪琰斌此举,不仅给村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技术、新模式,更激发了村民谋求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近,村里正在谋划两件大事,一是兴办‘粮仓博物馆’,将一幢老建筑,改造成全区粮食作物生产、销售集中展示区;二是尝试农旅结合的新路子,利用村中菜园、葡萄大棚,吸引游客前来欣赏乡村美景,采摘瓜果蔬菜。未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创业”。

  姜山镇其他村里,谋求振兴的行动也已开展。鄞州农乐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圣鸟,在从事果蔬种植的同时,正在努力成为一名带动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经销商,“以莴苣来说,产出少时,供不应求,要找周边农户收购;产量大时,供过于求,经常只能以每斤1毛钱的低价销售,甚至任由一棵棵新鲜翠嫩的莴苣烂在地里。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预警机制,并形成紧密合作的供应链。”

  2017年,由他经手的农产品总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今年,他给自己定了个5000万元以上的“小目标”,“农产品,种得出来,更要销得出去”。

  为进一步帮助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农户经营意识,近年来,宁波市还发布了专门鼓励“农超对接”的政策,在职业农民与各大超市之间搭建起合作桥梁。柯汉强夫妻俩也成为受益者,去年“尚蔬园”销售额达到了400多万元,并首次实现盈利。今年,他打算申报省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以及镇上的园区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挂在“尚蔬园”办公用房上的这条横幅,也许正展现了鄞州田野间的气象。在广袤乡村,新型职业农民正带着乐观向上的姿态,在新时代里大步迈进。


标签: 新型职业农民;鄞州;现代农业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