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骑自行车执勤、搭车去现场、拿指挥棒疏导交通
老交警讲述40年来“路上那些事”
2018年05月24日 09:23:42 来源: 中国宁波网-现代金报 通讯员 陆明光 记者 方磊

  从站在固定岗亭人工指挥,到现在每处路口无人化交通信号灯系统,从费力骑着自行车巡逻,到现在全副武装的铁骑队,交警,这个作为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一员,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翻天覆地的变化。

  昨天,本报请来了一位宁波老交警,王兴云。听他讲述近四十年的交警故事。

  执勤工具

  事故处理大队仅有一辆警车

  去现场要么自行车要么顺风车

  今年55岁的王兴云,目前担任宁波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在交警事故处理方面,他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了。

  1985年学校毕业后,王兴云进入市交通局下属的交通监理处工作,负责处理交通事故;1987年9月,全宁波市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部门负责统一管理,他所在的交通监理处成建制移交至宁波市公安局,“我们原来178名交通监理人员全部转为公安交通警察。”王兴云告诉记者,3个月后,宁波交警大队改称为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最开始执勤的时候警车十分紧张,大部分时间都是靠自行车。”王兴云回忆道,80年代末宁波交警支队安全科(事故处理大队的前身)的警车仅有一辆吉普车,摩托车也不多。有次象山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发突然一时间根本调配不出警车前往现场,而且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我们就在路边拦车,问有没有司机顺路去象山的。”王兴云笑着对金报记者说,像这样搭顺风车去事故现场在当时十分正常,而且许多司机一听说交警是去处理事故的,都十分愿意配合。

  如今光交警局直属的警车就有好几百辆。宁波各县市区都设有相应的交警队,交通事故发生后交警基本上可以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事故处理

  从繁琐步骤到一站式服务

  交警处理事故越来越便捷

  1979年,宁波的机动车数量为8798辆。1984年,变为26886辆,增长了三倍多。截至2018年4月底,宁波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522719辆,其中九座以下私家车保有量达到了1917795辆。

  车辆增多,交通事故数量也随之增加,随着法制的进步,交警处理事故纠纷也向着快捷便民的方向靠拢。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之前,交通事故必须要有交警现场处理。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事故处理民警日接警量增多,有时候根本跑不过来。”王兴云告诉金报记者,对于车主来说,处理交通事故步骤繁琐,当事人首先要预约、等待民警到场,事故处理民警还要承担事故现场勘查、调查走访、审批案卷甚至警保卫工作等任务,在事故纠纷调解过程中,当事人还有保险理赔、法律咨询等需求,需要来回奔波。

  近年来,宁波市交警部门经过创新实践,逐步建立起交通事故纠纷“五位一体”综合调处服务机制,从申请各种调解到司法确认、保险理赔、民事诉讼、法律援助、申请强制执行,所有程序都能够在交警事故处理部门完成,当事人真正享受到了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省去了来回奔波之苦。

  “五位一体”机制建立后,全市涉及交通事故处理的信访投诉比例从70%下降到30%左右;从当事人随机回访情况看,满意率达到99%以上。

  道路设施

  以前没有隔离栏路面混乱

  如今设施完善道路安全畅通

  “以前道路没有隔离栏,大量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在一起,时常给交通秩序带来极大压力。”王兴云说,1983年11月,宁波市首次在中山东路和江厦街设置了长达1300米的安全隔离栏,以后逐年又在灵桥路、长春路、中山西路、鄞奉路、中兴路、兴宁路转弯处相继设置交通隔离栏5700米。1988年,交警部门又在百丈路、大河路、大庆南路、西郊路等路段安装隔离栏10600米。到了1995年底,老市区共有交通隔离栏24344米,其中铁梯栏318米,人行护栏2982米,各种道标744套、刷新各种标线120.76公里,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和市容美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原先别说郊区,市区的安全护栏都很少,路况、车况都不及现在的好,一些山区道路或者临河道路经常发生翻车事故,造成群死群伤;随着交通安全设施的完善,群死群伤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已经很低了,大多数都是两车碰撞或单向事故。”王兴云说道。

  交通指挥

  以往在岗亭手控信号灯

  如今一切都是高科技

  王兴云向金报记者介绍说,解放前,宁波的警察指挥交通是靠红绿旗——红旗为危险警示或停止,绿旗为安全放行;解放后改为指挥棒手势指挥。1958年后,市区5处岗亭装置由闸刀控制的红、黄、绿三色交通指挥信号灯,由交警在岗亭里手工操作。改革开放后,交警部门升级了相应的设施。1988年7月,解放北路和中山西路交叉口,宁波第一座钢结构悬臂式交通信号指挥岗亭建成,紧接着宁穿路和中兴路交叉口、大庆南路和新马路交叉口、中兴路和百丈东路交叉口、环城北路和人民路交叉口、江厦桥西和灵桥西新建或改建了6座悬臂式交通信号指挥岗亭。而到了1990年5月份,全市第一台使用电子计算机程控的交通信号仪在江北加油站附近投入使用,“它为疏导车流、调整司机心理、改善交叉路口附近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此,灯控交通岗亭迅速普及,到了1995年底,老市区设有灯控交通岗亭20座,非灯控2座。

  如今,短短20多年工夫,宁波的交通设施覆盖程度近乎达到了“无处不在”的程度,几乎每一处交叉路口都有交通信号灯,以及数不清的电子警察监控。尽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逐年攀升,但宁波交通路况总体平稳顺畅。

  回望宁波交警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王兴云感慨万分。他说,自己的从警史,折射出改革开放宁波交警变迁史。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历历在目。

  采访中金报记者了解到这么一处细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每一处交通岗亭里都配备一两个打气筒,方便过往骑车群众及时给自行车打气。因为使用频率高,每隔半个月肯定要换一个,这一便民举措在当时是交警不成文的规定。如今在改革的春风下,尽管设备完善了,科技发达了,但道路上交警蜀黍帮扶救助的身影依旧存在,送医、指路、找人、寻物……他们有些被影像记录下来了,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过相信无论是曾经在岗亭上挥手指挥,还是现在帅气的骑行队,交警威严又亲近的形象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宁波人心中。

标签: 老交警;交通;指挥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