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海借力“三治融合”推进基层善治
2018年10月17日 16:16:40 来源: 浙江法制报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一代游圣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提到的宁海美景,让这片山海美景兼具的土地被世人所熟知,并收获了开游地、“中国旅游日发祥地”等靓丽名片。

  而今,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的引领下,“处处是景、一路风景”的宁海更是勾绘出了一幅“远可望、近可游、居可养”的和谐美丽画卷——

  “小微权力清单36条”, 将农村小微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并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宁海经验”;普法联片入户制度,构建了网格化“两员一顾问”普法模块,为基层治理工作奠定坚实法治基础;德治引领下,家风家训制作成文,立于田头村尾街道,引导村民行为规范……

  “宁海经验”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我才几年没回家,咱村就大变样啦!”“是啊,你没想到吧?这几年咱村是一年一个样,越变越好啊。村子能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三治融合’,特别是‘36条’的功劳。”

  这是在外经商多年的小王,回到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与当地村干部的一席对话。

  他们口中的“36条”就是“小微权力清单36条”。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并在制度保障上做好顶层设计。如何扎紧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篱笆”?宁海县从农村小微权力的规范使用上着眼。

  早在2014年,针对群众反映村干部存在权力运用不规范、“三务”公开不透明等现象,宁海县在全国首创了“小微权力清单36条”,将农村小微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

  下畈村是当时首批试点村之一,可以说是“36条”的发源地。推出“36条”以后,村庄建设提速了,村干部做事有了约束也更加廉洁了,所以老百姓也放心了,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基层治理氛围。

  后来,清单内容被写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中,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活力。近年来,根据各村运行实际情况,宁海县还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对原“36条”内容进行了精简、修改,让新版“36条”更符合乡村实际。

  经过几年的运行,“36条”不仅有效推进了村级重大项目建设,也更好地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加了民主监督力度,实现了基层依法治村的目标。仅2017年,宁海县就及时纠正不规范村务行为136例,对94人实施批评教育、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处理,挽回经济损失59万余元。

  现在,宁海首创的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已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还与“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一起写入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清廉浙江建设的决定》中,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宁海经验”。

  精准普法让法治深入人心

  “农村的承包田是可以流转的,但是要根据法律要求,办理相关手续,这样一来,哪怕以后出现纠纷,大家也不会相互扯皮了。”

  不久前,在宁海县岔路镇梅花村举行的乡村法律课堂启动仪式上,来自宁海县知仁律师事务所的杨建员律师,为该村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并就村民生产生活中所关心关注的家庭婚姻、民间借贷、交通事故、防范诈骗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在场的村民听得津津有味,都说受益匪浅。

  “在乡村治理中,良好的法治氛围是关键,也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切入点,以精准普法,助力乡村振兴,让广大村民真正懂得尊法、认真学法、知道守法、善于用法。”宁海县司法局局长陈海燕如是说。

  根据这一目标,宁海县司法局创新举措,印发了《关于〈加强精准普法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基层依法治理、重点对象学法用法”等作为精准普法重要内容,开展精准普法行动。

  像梅花村这样的“乡村法律课堂”就是实施精准普法行动内容之一。据了解,该活动第一期在梅林街道河洪村等9个美丽乡村开展,以此来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提升村民法治素养。据悉,该活动将在全县各村(社区)推出第二期、第三期……从而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营造良好氛围。

  此外,为扫除乡村普法盲点,宁海县还试点普法联片入户制度,通过网格化普法,构建“两员一顾问”(网格员、调解员、法律顾问)普法模块,并结合“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打造按需普法、菜单式普法等,及时满足当地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充分发挥律师专业性普法资源作用,由农村法律顾问与种植户签订“法律医生”服务协议就是其中一项创举。

  “以前看电视,觉得律师、法律顾问什么的,都是有钱人请请的,哪知道现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法律顾问。”日前,宁海县胡陈乡水稻种植大户俞阿姨高兴地握着农村法律顾问的手说道。

  据了解,服务协议签订后,农村法律顾问将以种植大户法律需求为导向,通过微信、视频、网络通话等各类方式实现法律服务无缝式衔接,确保种植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法律纠纷能“找得到人”。同时,在种植户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村法律顾问还通过送法上门,实现农户法律保障“零跑腿”。

  扬德治之风创善治之路

  如何做好“三治融合”,创善治之路,宁海县还积极扬德治之风,做好文化精神与法治思维的融合工作。

  通过全面开展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将各具特色的家风家训,制作成文,立于田头村尾街道,引导村民行为规范。同时,利用慈孝文化节等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并整合党员、青年、巾帼、夕阳、慈善、文化等多支志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助推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养成。

  此外,宁海县司法局还借助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弘扬法治精神”“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主题法治文艺演出,为广大村民带去了《法治三字歌》《36条马灯调》《反邪教》等一批自创自导自演的法治文艺作品,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学法守法。

标签: 乡村;普法;宁海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