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探索出打开“两山”转化通道20招
2018年11月13日 08:21:00 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何峰 方敏

  余姚柿林村新貌

  江北达人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兴旺。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都无从谈起。市农办负责人表示,我市在把绿水青山的底色擦得更加靓丽的同时,始终把加快乡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托农村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以及空置厂房等沉睡的“资产”,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跨越赶超的“大引擎”。

  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经济的新动能、优化经济的推动力。近些年来,我市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依靠绿色生态资源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市农办从我市各地的实践中总结出打开“两山”转化通道20招,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了生动的宁波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被越来越深刻地验证,引领我们坚定不移地建设美丽宁波,迈向美丽中国。

  第1招:依托特色带动,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我市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农旅文融合发展的人才、技术、要素保障体系,充分挖掘美丽乡村的山水、人文、民俗等特色资源优势,建设提升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点、精品线,农旅融合产业渐成气候,已成为我市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路径。

  余姚柿林村——发展旅游观光产业

  余姚大岚镇柿林村依托丹山赤水景区带来的旅客流,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山水、人文、红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打造农家乐集聚基地。全村现有农家饭店24家,民宿床位216张,精品民宿6家。2017年,柿林村农家乐收入750万元。

  第2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绿色银行”

  我市以特色农业资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依托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培育一批品质优、规模大、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主导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目前,全市已形成蔬菜、柑橘、茶叶、花木、竹笋等十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

  镇海九龙湖葡萄产业

  镇海区九龙湖镇葡萄种植已超过40年,九龙湖葡萄基地规模约3000余亩,拥有甬优一号等20多个品种,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九龙湖成立葡萄协会,发展了15家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辖区200余户葡萄农户。同时,延伸葡萄产业链条,推出以九龙湖沿湖路、九龙山古道和秦山民宿村等为核心的“景区+葡萄园”观光旅游精品线,形成以品葡萄、尝山珍、走古道、坐湖船四位一体乡风旅游体验模式。

  第3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

  我市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物流和流通销售,通过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带动农产品的增值。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7家。建成“10亿级”农业全产业链4条,亿元以上全产业链15条,总产值78.53亿元,链上企业数量126家,带动农户40.7万户。

  第4招:建设田园综合体,创新融合发展新机制

  我市把城郊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作为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017年开始谋划实施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在绕城高速公路沿线规划建设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市级层面在城市核心区周边5个区部署建设“城郊十园”,总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总投资80亿元,通过城乡形态重塑、产业重构、要素重组,建设一批“借农业资源、营城乡绿肺、拓休闲空间”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载体。

  江北“田园北郊”美丽乡村综合体

  “田园北郊”位于江北和镇海交界处,规划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要由休闲田园片区、古朴中式片区和核心区三个区块组成。通过5个村整村土地流转,在甬江北郊整理出3000多亩连片土地,打造田园北郊核心区——“达人村田园综合体”,园区以乡村夜游、庙会赶集、民俗演艺、特色美食、田园艺术、农事体验等为主要业态,成为宁波城市中心田园休闲目的地。

  第5招: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我市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总抓手,全力整治农村环境,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两路两侧”以及农村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建设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发展“美丽经济”创造了条件,各地依托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美丽经济”蓬勃兴起。

  奉化栖霞坑村——扮靓最美古村落

  栖霞坑村位于奉化区溪口镇西部四明山区的河谷地带,2016年栖霞坑村引入建设资金1600余万元,其中包括民间资本约600万元,对栖霞坑村的道路、河道、沿街立面、重要节点、综合管线、民宿基地等进行改造提升,农业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养生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该村民宿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第6招: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激活农村经济

  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这是促进“两山”转换的重要推手,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我市建立“村企结对”制度,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工商企业为美丽乡村建设筹资累计超过10亿元。今年以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等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倡议成立“同心共建美丽乡村”项目库和资金库,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宁海南岭村——美景迎来“金凤凰”

  近年来,南岭村做好“茶香、花乡、民宿、民俗”四篇文章,全力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涌现出“南山驿”“楠山南”“花源里”“桑里云烟”等各具特色的中高端民宿。南岭村尤其注重吸引能人志士回村创业,成功争取宁海青年企业家协会、宁波百亿房产、宁波轿辰集团等社会资本投资开办民宿。

  第7招: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绿色发展

  近些年,我市不断加大对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力度,颁布实施《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全市域范围内划定生态红线。以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为重点区域,开展多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海曙李岙村——新能源带来新希望

  李岙村打造新农村、新电力、新能源的“三新合一”村。按照政府统一规划、村里具体实施、百姓共同参与的原则,李岙村全村拆建,并在247套新建联排住宅屋顶全部安装了分布式光伏电站,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光伏村。2017年该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29万千瓦时,村集体经济直接增收31万元。目前,光伏电站二期工程已经上马。

  第8招:深化林地制度改革,促进林地使用权有偿流转

  我市坚持以改革的思路激活663万亩林地资源要素,通过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权经营机制和森林生产方式,积极探索农民林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方式,自愿入股国有林场的方式,由国有林场作为主体经营林地资源,推进森林资源多功能开发利用,完善林业金融支持制度,开展森林再造,形成“国有林场+股份制林场”并存的优质森林资源生产模式,农民以固定分红的方式分年份获得回报。

  奉化广渡村——林地“流”出一片天

  广渡村有近4000亩的山林,虽然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但以前山林产出几乎为零,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2014年村两委会决定充分利用山林资源,把村集体杨梅山整体出租给村民周建光夫妇。周建光夫妇对700多株杨梅树进行品种改良,同时开始大规模种植橘子、猕猴桃、车厘子、覆盆子等果树。2016年又投入100万元发展农家乐,结合村集体杨梅山登山步道和杨梅山休闲公园建设,着力打造观光休闲采摘游品牌。目前,广渡村杨梅采摘游每年可吸引游客1万人次。

  第9招:强化政策扶持,发展民宿经济

  我市把发展民宿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加以大力扶持培育。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民宿经济发展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意见》,以培育“民宿+”新型产业体系为主要方向,以民宿集聚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美丽田园景观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引导市场、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集聚,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民宿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象山沙地村——民宿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沙地村是象山县第一个民宿村。该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村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村庄整体人居环境。在扮靓村庄的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农家客栈,发展“景点+采摘+民宿”,形成“民宿、民食、民游”一条龙旅游模式。目前,该村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共建成农家客栈近100家,床位2000张,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第10招:实施“互联网+”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

  我市按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全力实施农业品质品牌培育工程,打好“四名三化”(名品、名园、名企、名才,品牌化、智慧化、知识产权化)组合拳,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以我市特色农业资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重点打造甬优水稻等一批品质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市场信誉度的“甬”字号区域特色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象山红美人柑橘

  2016年,象山县组建柑橘产业联盟,实行“产业联盟+公共品牌+主导产品”的营销模式,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委托浙江大学进行柑橘区域公用品牌策划,成功打造了“象山柑橘红美人”品牌。在品牌宣传带动下,象山“红美人”平均售价每公斤50元,市场销售火爆。

  第11招: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近年来,余姚、奉化、海曙等地深挖红色旅游、绿色发展的资源优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攻坚中成为真正的“战斗堡垒”。

  第12招:农民变股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在全面清产核资,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确权到户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引导农民自愿将个人的承包地、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或资产入股组建股份公司,或入股经营主体投资的建设项目,成为股权投资人,参与分红。

  第13招:镇村联建统营,实现“飞地”抱团发展

  我市探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镇村联建统营”模式,各村以闲置的资产、资金、资源入股,通过镇村联合、村村联合等模式,成立股份制资产经营公司,由镇负责统一经营运作,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造血”项目。

  第14招:培育发展农村电商,拓展农产品市场

  我市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电商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成一批农村电商服务站,提升一批线上宁波“农产品特色馆”,培育了慈溪“e购吧”等多家本地运营企业,农产品电商已经成为展示宁波农产品品牌形象、连接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15招:推动“内聚外迁”,实现异地脱贫

  我市以四明山区域为重点实施下山移民,不断加大帮扶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安置小区建设的要素保障。探索建立下山移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机制。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高下山移民创收致富能力,努力实现移民“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第16招:实施生态修复,推动产业转型

  我市编制出台四明山区域旅游发展、下山移民、生态环境保护等实施细则,确定100多个生态发展项目,包括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道路改造、村庄环境整治、旅游景观提升、有机农业产业基地以及下山移民安置小区综合配套工程等。

  第17招:建设特色小镇,促进要素聚合

  以“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为主题,我市重点布局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小镇。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注重保护小镇特色景观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特色小镇平台的吸引效应和聚合效应,推动要素聚合,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

  第18招:建设美丽公路,富裕一方百姓

  我市深入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把美丽公路、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与“四好农村路”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由农村快速路、农村一般公路、农村道路、农村水路构成的农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效促进了公路沿线乡村产业振兴、全域旅游发展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

  第19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景区里的村庄

  我市将建房建村建景统筹结合,开展“一户多宅”清理。推进村庄观光旅游向村庄休闲度假转型升级,培育A级景区村庄700个以上,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个以上,把A级以上景区村庄培育成我市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建成长三角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第20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市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开展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利用行动,各区县(市)全部完成畜禽禁限养区的调整划定。同时,通过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鼓励引导使用配方肥、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超过60万亩。

标签: 乡村;田园;余姚;产业;美丽乡村;品牌;村庄;九龙湖;北郊;栖霞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