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吃穿越来越好 支出比例越来越低 看看宁波的价格史
2018年12月13日 10:39:48 来源: 现代金报   叶佳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宁波市价格改革紧跟国家步伐,不断推进深入,转变了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了市场的成熟与繁荣。

  “从纵向比较来说,宁波CPI前二十年波动很大,后二十年波动小。高度市场化和较为完善的价格监控与储备制度使宁波CPI走势越来越平稳。”昨天,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主管CPI部门负责人及在宁波调查队做CPI调查员最久的工作人员胡宗其,请他们对40年间宁波CPI的变化做了分析解读。

  食品占居民支出比重减少 对CPI影响能力减弱

  CPI构成主要是八大类,就老百姓的生活体现来说,主要是吃穿住行。

  作为一名在统计部门做了近20年CPI调查,如今仍在一线的资深调查员,1965年出生的胡宗其对CPI变化最有发言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宁波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宁波市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趋向多元化。食品(不含烟酒)对CPI的影响能力不断减弱。”

  胡宗其的工作,每天就是和市场上的各种价格接触,每个月,他要跑七八十家单位,每个单位跑的次数都不一样。比如菜篮子价格一个月要去6次计价,煤气水电价格一个月1次计价。

  他告诉记者,前20年菜篮子食品类权重大,占据60%,导致CPI波动大。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吃的比重越来越低,只占据20%多,对CPI的整个影响小了。过去,一户人家,房子不用按揭,没有物业费,也很少旅游,主要的生活开支就是吃。而现在,服务类支出多了不少,每年出去旅游,更加享受生活,有人家还会花钱请住家保姆等,对孩子教育也舍得投入。生活中最主要的吃穿住行的比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期,CPI与食品价格指数的波动曲线更为贴合,多数年份涨跌幅差异较小;而在后期,两者差异程度扩大,如2004-2011年,两者变动曲线出现明显分离现象,2013-2016年两者变动方向出现长时间的背离。胡宗其分析,这也可以说明,CPI波动对食品波动的敏感度不断降低,食品对CPI的影响能力减弱。

  市场化进程较快 宁波CPI涨幅比全国略快

  宁波的CPI,在全国全省的横向对比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宁波CPI涨跌走势与浙江省、全国CPI走势基本一致,但涨幅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与1978年比,宁波CPI累计上涨8.44倍,比全省高1.42倍,比全国高2.3倍。其中,1993年是宁波CPI上涨最高峰,同比上涨26.0%。

  为何宁波CPI涨幅较全省全国更快?

  “宁波市CPI较全省全国更快涨幅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时期,宁波成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宁波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理位置,迅速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并加速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价格涨幅也更高。”该负责人分析。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价格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后(1998-2017年),宁波市CPI与全省全国涨幅相近,但走势更为平稳。“高度市场化和较为完善的价格监控与储备制度使得市场供需更为平衡,CPI周期性变动波幅不断收窄。”

  与宁波GDP同向运行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胀

  对比宁波市1978-2017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以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GDP)走势图发现,两者形态较为相似,除少数年份外,CPI与GDP高度正相关。

  宁波调查队相关负责人分析,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随较高的通胀水平,在走势上具有趋同特征。

  通过对比GDP和CPI增速,可以将四十年来宏观经济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该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到这段历史——

  1978—1984年高增长低通胀时期,改革释放巨大红利,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宁波市GDP年均增长16.0%,而宁波市区CPI因价格改革较为保守低位运行,除1980年外均低于3%。

  1985—1997年高增长高通胀时期,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5.8%;同时物价大幅放开,CPI年均增长13.6%。

  1998—2007年高增长低通胀时期,出口及投资带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3.1%;同时供需矛盾的环境和价格监管政策的完善使物价保持低位运行,CPI年均增长1.0%,宏观经济处于良性运行的轨道,被称为“黄金十年”。

  2008—2017较高增长低通胀时期,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深化,经济增速较前期放缓,GDP年均增长8.8%,CPI年均增长2.5%。

  宁波市价格改革历程

  记者采访获悉,改革开放40年,宁波市CPI受经济和政策影响呈现出由高位运行且大幅波动向平稳运行转变的态势,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的价格改革试水;第二阶段是1985-1993年的价格逐步放开;第三阶段是1994-1998年的价格调控体系初步构建;第四阶段是1998-2017年的价格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一)价格改革试水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主导思想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价格,分三批放开了全部小商品价格,部分工业品实行了浮动价格,初步改善了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关系。六年间,宁波市区CPI年均涨幅为4.0%,除1980年价格涨幅达15.0%外,其他年度涨幅均不高于3%。

  (二)价格逐步放开(1985-1993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宁波市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对计划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价格改革的手段主要是“调放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放开价格的政策,如“双轨制”“物价闯关”、修订中央管理价格目录等,分两步走,促进价格逐步放开。

  九年间,宁波市区CPI年均涨幅为13.5%,也是改革开放的阵痛期。其中,1988年、1993年涨幅分别高达24.2%与26.0%。同时,经济过热、货币超发和长期存在的供需不平衡矛盾,要求政府出台调整性政策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在八十年代末期,对经济实行了全面“治理整顿”,初步建立健全了价格总水平的监测与调控体系以及某些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市场价格得到有效控制,同比涨幅迅速回落,1990年宁波CPI同比涨幅为4.0%。价格政策的不断调放转换,使得这一时期价格波动剧烈,呈激荡上涨的态势。

  (三)价格调控体系初步构建(1994-1998年)。

  这一阶段,各项价格调控手段逐步健全,基本建立了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监测网络、重要生产资料成交价格监测网络及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价格增长速度受到有效控制。这期间,宁波市区CPI同比涨跌幅由1994年的23.5%,逐年下降至1998年的-0.2%,价格调控成效显著。

  (四)价格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1998-2017年)。

  我国第一部《价格法》的颁布实施,代表着我国价格管理开始走法制化道路。价格主管部门加快了工作职能的转变,从定价调价转变为“定规则、当裁判”,强化了价格监测,规范政府定价,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维护市场公平充分竞争。这期间,宁波市区CPI累计上涨41.8%,年均涨幅为1.9%,仅四个年度涨幅高于3%,价格进入平稳上涨期。

  具体来说,1998年《价格法》颁布实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价格改革的方向。1999年浙江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市场价格监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政府定价逐步规范化。2004年浙江制定了《浙江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制度》。2015年出台《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价格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2017年《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未来价格改革的重点将聚焦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农业、涉企收费、市场价格监管等七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


标签: 价格改革;宁波市;改革开放;价格机制;宁波;通胀;涨幅;宁波市区...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nbnews/201812/W0201812135253183229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