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 推进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2019年03月28日 07:51:1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编者按: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核心城市,上海提出将“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引领和协调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抓手,与苏州、嘉兴、宁波等周边城市形成互相关联的超级城市群,以此来带动长三角呈现出整体一体化和局部一体化同步发展的态势。这与苏浙早先出台的、分别作为两省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抓手的“扬子江城市群”与“浙江省大湾区”,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的三个省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宁波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上海市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方案拟定“上海大都市圈”将覆盖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资料图)

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基础、意义与定位

(宁波财经学院副校长、教授 蒋天颖)

  一、上海大都市圈的政策背景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与“领头雁”,上海将“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引领和协调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抓手。在上海大都市圈谋划之时,江苏、浙江也相继出台“扬子江城市群”与“浙江省大湾区”,分别作为两省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抓手。借助于上海大都市圈包括扬子江城市群与浙江省大湾区部分重要城市的精心设计,上海大都市圈框架内的一体化发展与网络化布局,将有助于推动上海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浙江省大湾区等长三角一体化总体框架下三大省级战略的融合发展,进而以块状突破、点面融合的方式,推进整体意义上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相较于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等省级层面的块面合作,上海与宁波、苏州、嘉兴、南通等周边城市的点状合作更为容易,因为上海在这种城市合作中占据绝对优势,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能够确保自身利益,并最终实现以自身为中心的上海大都市圈格局,而不是囿于各省边界、环绕上海的小都市圈。在此基础上,沪甬、沪嘉等城市间合作,能够很好地突破“省”的限制,以城市为主体和上海有效对接,能更好发挥市场的动态调整机制,为最终形成长三角整体最优格局寻求有益探索与局部突破。

  二、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基础条件与战略意义

  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历史和现实的共同需求。可以说,对宁波而言,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既有不可多得的基础条件,又有丰硕的近期红利,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入新时代,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宁波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宁波推进“名城名都”建设和“六争攻坚”的重要抓手,将进一步扩大宁波内外开放、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宁波也拥有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上佳条件:宁波是港通天下的开放枢纽,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中高端产业基础扎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山海交融的多元生态环境,“绿水青山”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宁波更是与上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等等。

  从近期看,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可以直接享受到大都市圈功能网络一体化方面的四个红利:一是加强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沪甬高铁建设进程、优化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分工合作;二是优化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合作与优势互补;三是促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区域高速信息廊道布局和数据中心服务的跨省市合作;四是加强文化的共融共通,充分利用宁波与上海地域相邻、人文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推动经济相融。

  从中远期看,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战略意义在于,在即将形成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中占领先机。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正常运作的模式是在城市群之下,再以次级生态城市圈形式完成的。宁波都市圈和其他四个都市圈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若能在各自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上,再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这“一核”,将不仅能共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成长为在中国范围内短板最少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而且能保证自身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占据先机。

  三、宁波在上海大都市圈发展中的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诸多城市正在开展顶层设计,力图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今后,宁波的城市主导功能要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坐标,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中心”和“长三角港航物流中心”,聚力打造公认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1、宁波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中心”和“长三角港航物流中心”基础较好

  第一、区位条件优越,工商传统厚重。宁波舟山港的自然条件世界一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通过宁波舟山港的众多国内航运支线和发达的铁路、高速公路网,货物能够快速直达沿海各港口、长江沿岸城市以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内陆省市的广大区域。宁波崇商重实业,工业、商贸、海运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宁波帮”享誉海内外。

  第二、综合实力较强,发展基础扎实。宁波舟山港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专业能力较强,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制造业发达,贸易地位高,临港工业、传统制造业、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较高地位,进出口总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三,工商企业的实力、产业技术水平、品牌数量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国际化水平总体领先。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第三、社会共识广泛,政策导向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工业、贸易、物流一直是中央和省对宁波功能定位的关键词,也是宁波历次党代会和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战略任务的核心内容。围绕港口、工业、贸易、物流,确定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战略,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一贯的政策导向。

  2、宁波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中心”和“长三角港航物流中心”手段多样

  第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转变增长模式,破除路径依赖,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向依靠效率、质量的提升。在上海大都市圈发展进程中,宁波应主动接轨上海创新优势,建成高质量产业体系。依托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助力整个长三角区域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的城市协同合作关系。加强服务业和制造业城市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尤其在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人力资源、资金、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城市间形成良性的分工合作关系。

  第二、实现科技创新转化。加强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质量,并不断提升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智能家电、海洋新兴科技等优势行业的竞争力。把宁波置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大空间、大格局中,以智能经济、科技创新为发展重点,协同对接上海大都市圈,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积极协同创新发展,体现对更大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

  第三、实现国家战略落地。重点是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聚焦新技术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加快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把创新思想转化为商业构想,从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国际港口合作,加密宁波舟山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港口间的航线,推动临港产业和腹地经济发展。

  

协同推进上海大都市圈框架内的区域合作

  (宁波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陈琳)

  国务院在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时明确要求:要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苏州、南通、嘉兴等上海大都市圈“1+7”范围内城市也积极响应,协同推进上海大都市圈框架内的区域合作,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城市定位

  为更好发挥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为载体有效带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上海在省级层面会同江苏、浙江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城市。与此同时,苏州、南通、嘉兴等城市也在市级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城市定位,以更好融入、共同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

  南通早在2017年就着手制定《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立足自身紧邻上海、滨江临海的区域枢纽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上海“北大门”。湖州编制出台《湖州市加快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效利用湖州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努力打造成为上海都市圈西翼门户枢纽。

  苏州、嘉兴与紧邻的青浦、松江、金山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6月,苏州与青浦区签署《区域联动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两地将在“六个一体化”方面开展合作对接;嘉兴也与松江、金山、青浦共同签署《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沪嘉合作从接轨上海向融入上海、服务上海转变,从点状对接向全域合作转变。

  二、积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2018年6月,上海先后与浙江嘉兴、海宁、长兴以及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地合作,探索建立“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机制,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券服务标准、服务内容与服务平台统一,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嘉定也与苏州、昆山、太仓共同签订《关于“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加强协作,推动更深层次和更高品质的融合发展。

  2018年8月,青浦与昆山、吴江、嘉善共同签署《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其中,青浦、吴江、嘉善又于今年2月发布《青浦、吴江、嘉善2019年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加快长三角地区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共建。

  三、强化轨道交通建设,构建90分钟通勤圈

  90分钟通勤圈成为衡量上海大都市圈区域范围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网、努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成为苏州、南通、嘉兴等城市助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

  城际、高铁等铁路规划建设将进一步优化都市圈快捷交通网。北至南京覆盖苏锡常都市圈的北沿江城际铁路已开工建设,并与即将通车的沪通铁路在太仓交会,谋划多年的通苏嘉城际铁路也将以通苏嘉甬高铁的最新形象规划落地,在加快都市圈周边城市与上海之间交通互联的同时,更将优化周边城市之间的快捷交通网络。

  四、强化民生互通,助推人文交流

  在教育文化领域,嘉兴于2017年启动《沪嘉教育同行计划(2017-2020)》,在部门对接、学校结对、合作办校、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也将在区县(市)层面启动教师队伍的互动交流与联合培养,有效推动毗邻区域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资源共建共享与优势资源整合。

  在医疗卫生领域,2018年9月,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启动,上海与南通、嘉兴、宁波、滁州等苏浙皖8个统筹地区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在区市层面,青浦与苏州也将在推进医保互通刷卡结算的同时,强化两地医保监管合作。

  在公共交通领域,嘉兴市民卡在实现医保结算等基础功能之外,兼具城市公交、图书借阅、消费购物等功能,可与上海公交体系全面对接,实现广泛意义上的“沪嘉双城、一卡畅行”。

  

充分展现宁波担当和宁波作为

(宁波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徐兆丰)

  宁波要在五个方面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推进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第一、统筹规划,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相向发展

  宁波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优化土地空间开发格局,在空间结构上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相向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陆海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引领宁波都市圈在更高层面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的强大引擎。

  重点打通沪甬公铁通道,推进交通互联互通。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目前唯独上海与宁波都市圈还需要绕行,打通沪甬直达公铁通道,可更好地承接上海服务、制造等各类要素转移,是支撑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实现沪甬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第二、分工协作,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协同发展

  宁波要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关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协同推进发展一体化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

  重点建设镇海新能源储备基地,推进能源互济互保。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更是能源集中消费区域,能源问题是影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问题。建设镇海新能源储备基地能够缓解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实在在保障上海周边区域与上海的互联互通,同时能从整体上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为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三角区域奠定基础。

  第三、改革引领,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创新发展

  宁波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共建技术创新链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先行者。

  重点探索沪甬创新券通用通兑,推动资源共享创新协同。沪甬间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科技资源配置丰富,产业集聚,上下游对接便捷,科技创新券政策在沪甬范围通用通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创新券的通用通兑,宁波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科研力量,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研发服务支撑体系,能有力促进沪甬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市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转移等,为长三角科技资源协同共享起示范作用。

  第四、生态文明,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绿色发展

  宁波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构建形成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建设宜居环境方面走在长三角前列。

  重点打造山海国家生态公园,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宁波要牵头绍兴、台州等城市出台四明山-天台山生态保护规划,与上海、杭州、舟山、嘉兴、绍兴等城市联保共治杭州湾,共同打造生态海湾。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四明山-杭州湾国家生态公园,牢筑长三角南翼生态屏障,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第五、市场主导,与长三角主要城市自主发展

  宁波要遵循城市群演进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宁波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提升宁波与长三角主要城市自主发展的能力。

  重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稳定一体化市场预期。长三角一体化最终的内生力量,还是在于企业、在于市场,市场信心比金子还宝贵。宁波要加强舆论引导,在媒体上突出宣传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举措,准确解读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公布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增加报道周边城市尤其是台州、舟山等的篇幅,增强市场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认同和预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市场氛围。 

标签: 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