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专访基层司法变革“操盘手”邹立群:背后付出超艰辛
2019年07月16日 10:34:21 来源: 中国宁波网-现代金报

邹立群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人在非洲的被告通过手机与原告在线达成调解协议;身处深圳、宁波两地的当事人在各自办公室通过手机参加了第二次庭审……去年1月,一款微信小程序——“宁波移动微法院”在宁波市两级法院全面推行,引来全国关注。

  改变传统诉讼流程,动动手指就能打官司,宁波成为全国唯一的移动电子诉讼试点城市。仅今年以来,宁波地区平台上流转的审判结案数就占到总案件的八成以上。

  这场基层司法变革的“幕后英雄”有谁?前不久,在浙江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暨担当作为好干部表彰会议上,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邹立群受到了表彰。但他却说,这功劳不该是他一个人的,属于全市两级法院和整个工作团队。

  接到基层司法开拓任务他没有迟疑和退缩

  “截至7月,平台访问人数突破了50万,其中新用户数达到6万多个,人均日停留时间至少六七分钟。”“宁波地区微法院审判结案数超过6万件,占到同类同期案件总量的80%以上。”记者上门采访邹立群的时候,他正和下属围坐在一起召开部门会议,盘点今年上半年“宁波移动微法院4.0版”累计的访问量及流转的案件总数。

  “办事百姓认不认可,归根结底要用数据说话。”邹立群谈到,尽管试点初期出现过不适应、不习惯,但借助人脸身份识别、电子签名、音视频传输等技术,实现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已经成为趋势。

  2017年底,宁波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敏锐捕捉到让人民群众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的“余姚微法院”这一基层创新举措,决定在全市法院系统推广。

  考虑到邹立群在班子中年纪最轻、思维活跃,又有县级法院“一把手”实践经验,院党组决定由其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

  “面对院党组交办的开拓性任务,我一度忐忑,长期以来不分管业务也不擅长技术,能不能交出让组织满意的答卷呢?”邹立群很快调整了心态,意识到推动法院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将来必将大大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原来,他在基层法院工作期间,深刻体会过当事人为询问案情而跨省奔波之苦,改革路虽然不好走,但必须坚定信念,不退缩、不畏难。

  移动微法院涉及司法流程再造和规则重构,需要对部分法律规则有所突破,因此破解这一首要难题很重要。邹立群接手任务后,第一时间带队北上最高法院,争取到全国唯一移动电子诉讼试点批文,又陪同院主要领导南下广州腾讯微信总部,有效促成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验基地,确保了这项改革工作于法有据和技术安全。

  “拼命三郎”干劲足“白加黑”“5+2”成为常态

  提起打官司,很多人怕“烦”,起诉、立案、调解、庭审、执行……整个诉讼流程下来,得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邹立群以“操盘手”身份挂图作战,主持召开论证会60多次,向全市法院干警、律师、当事人等征求意见建议7000多条,决定推动形成移动诉讼服务、智能办案、同步公开、司法协同等四大平台,让移动微法院实现质的飞跃。

  “牢记身上的责任,把该做的事情做起来,该负的责任负起来。”每当遇到困难,邹立群都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的全国联合项目组入驻后,面对不同公司、不同人员之间需求各式各样、关系错综复杂、工作千头万绪和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他和研发团队并肩作战,“白加黑”“5+2”成为常态,以“拼命三郎”般的干劲和斗志如期成功完成平台4.0版本的研发。

  2018年8月14日,移动微法院4.0版暨全国版,在宁波两级法院上线试运行。移动微法院4.0版界面更加清晰,不仅为当事人提供了“一步一导引”的智能化服务,便于当事人更好地掌握和遵循诉讼规则,而且对部分常见的诉讼文书预置了格式样本,当事人既可以拍照上传,也可以使用内置模板,极大提高了移动微法院性能和便民服务水平。

  一个月后,该平台在全省推广成为“浙江移动微法院”,2019年3月又在全国推广成为“中国移动微法院”,无论是双方当事人,还是法官都体验到了指尖诉讼、掌上办案带来的便利。

  邹立群说起鄞州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八兄妹分家析产纠纷案,当事人分散各地,其中5个在宁波、2个在杭州、1个在广西,而且8人均已年迈,最小的妹妹已有60多岁,有的还患病在身,无法召集在一起。在法官的指导和亲属的帮助下,8位老人利用“宁波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经多次调解,最终在线签订了调解协议并签收调解书。

  更令人欣慰的是,短短1年多,移动微法院已实现从盆景变风景的华丽转变,获得全国政法战线“改革之星”、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最佳实践案例等荣誉。

  勇于实干担当 今后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全市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邹立群以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有勇有谋的胆识智慧,推动司法改革行稳致远。科学测算适度工作量,为司改奠定坚实基础。

  “案多人少”现象一直以来困扰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法官究竟能办多少案件,或者说办理多少案件是合适的,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结论,也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

  邹立群就此专门组建联合课题调研组形成了一套测算法官适度工作量模型,在全市法院员额法官选任配置和内设机构改革人员调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宁波模式”,发表在最高院《决策与参考》上,为宁波法院历史上首次。

  同时,建立干部个性化档案,为司法改革提供坚强保障。面对着员额比例受限、许多法官不能入员额等困难,邹立群亲上一线,组建四个考察组,对全体在编人员逐个进行谈心谈话,对每位干警个性特点、优缺点进行精准描像,建立个性化档案,最终确保了改革不断、工作不乱、人心不散,顺利完成了全市法院首批次员额套改及两批次员额法官入额遴选申报和考试考核工作。

  此外,在他的牵头带领下创建的党建常青品牌——“小巷法官”,组织青年干警利用周末业余时间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该品牌先后获得“2017年宁波市工人先锋号”、宁波市志愿服务“五个1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8年全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目前已服务社区超过500个,吸引志愿者超过700人。

  “我愿为十方人做桥,悉令踏我得度”是邹立群微信的个性签名,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邹立群说,花团锦簇固然荣光,但默默奉献同样值得钦佩,今后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于实干担当。

标签: 邹立群;法院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专访基层司法变革“操盘手”邹立群:背后付出超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