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横坎头村、凉山三河村“云宣讲”六中全会精神
山海情 共富志
2021年12月01日 06:58:0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谢晔 尤畅 李华 共享联盟宁波中心站 张正伟

  浙江在线12月1日讯(记者 谢晔 尤畅 李华 共享联盟宁波中心站 张正伟)一个是东海之滨的浙东红村,正在奋力打造革命老区红色引领共同富裕的样板;一个是大凉山深处的川西彝寨,著名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今年5月,在新一轮东西部对口协作中,余姚横坎头村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结对”奔向共同富裕。11月30日,一场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让远隔千里两个村的乡亲们,隔着屏幕坐到了一起。

  “库史木撒(新年好)!大凉山已经下雪啦!”“我们这里也转冷啦,四明山枫叶红了!”眼下,正是彝族的新年,一句彝语祝福,打开了两地乡亲们的话匣子。大家不约而同回忆起那个难忘的春天。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同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勉励时刻激励着两个村的党员群众。2020年,横坎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年游客量从两万猛增到超百万;三河村更是“一步跨千年”——去年实现整村脱贫,全村搬进了美丽新家园。聊起生活的美好变化,乡亲们纷纷“晒宝”。横坎头村党员黄彭勋拿出两张照片作对比:“这是我家以前的院子,这是我现在的农家乐。”话音刚落,他又端出两盘点心:“这是游客必点的‘油盐麦果’,70多年前是游击队员的干粮,现在成了村民的致富点心。”

  屏幕那头传来银铃般的彝语,说话的是三河村村民节列俄阿木,她“晒”的“宝”是自家女儿。通过努力,女儿热烈日作如愿成为老师。“当初,就在我家的火塘边,总书记嘱咐‘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书记的话比火塘还暖,现在女儿能用知识帮助彝家山里娃走出去,我很高兴!”节列俄阿木说。

  “三河村的变化确实巨大,很多发展经验值得我们横坎头学习。”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说。屏幕那边,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接话,“结对以来,横坎头帮我们村实施了数字赋能计划,加强乡村治理,效果非常好。”李凯说,两地都是总书记关心牵挂的村子,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更坚定了两个村携手共同致富的信心。

  宣讲活动现场,“横河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当场签约成立,依托该公司,双方将在党建共建、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以及人才培训、宣传推介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我们计划首批邀请三河村8位彝族同胞来横坎头村进行彝族传统文化演出”“两个村村干部相互蹲点学习”“在三河村开设葡萄种植基地”。一项项具体的合作举措,在两位共富“带头人”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越过千山万水托起共富美好图景……

  横坎头村村民与三河村的乡亲视频连线。记者 贺元凯 摄

  三河村村民向横坎头村村民致意。 共享联盟宁波中心站记者 单玉紫枫 摄

标签: 乡亲;美丽乡村;大凉山;脱贫 责任编辑: 董沈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山海情 共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