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王尧尧记录徐聪琳饶峰
一条包头鱼3块钱,一斤馒头6毛,一台洗衣机458元整……在84岁的王尧尧老人看来,小小的账本是折射老百姓生活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晴雨表”。
三十余年来,王尧尧一直坚持记账。累积起来的11本账本中,最早的那册账本纸页泛黄、边缘起了毛。指尖划过一行行用钢笔记下的账目,老人感叹道:“这些都成了我人生的‘独家记忆’。”
“要是一年发13个月工资,那就够用了”
自1951年从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毕业后,我就被分配到龙游工作。直到1989年,我才从龙游县供销社退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老百姓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供销社,统计工作就相当于在给社会“管账”。干了近四十年的统计活,对数字的敏感、仔细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习惯中。
退休后,我开始记录家庭生活的“细账”。日常开支、人情往来、家庭大事的开支情况都被我写在本子上,一分一毫都记得仔仔细细。别看那一本工作笔记小小薄薄的,能用两三年呢。1989年底到1991年,我就用着同一册账本。
账本上记录最密集的是买菜的价格,人总归要吃饭的。那时候餐桌上的主要成员是我跟老头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有时候也会回家用餐。瞧瞧我都买些什么:川葱1.1元,酱油0.33元,冬笋4.8元……1989年年底买一只母鸡只要十块多,那可是正宗老母鸡,熬出来的汤有一筷子厚的油花。一家人围着吃一锅鸡,真是非常享受。现在花一百块钱都不一定买得到那种品质的老母鸡了。
除了详细的吃穿用记录,每个月底我还要核算家庭总收入与总开支,计算盈余。1984年,我一个月的收入是68.3元。这个数放在现在可能还不及一个小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额度。但在当时,工资制度还没有改革,各行业都按照统一标准发工资,从45元起一个个等级往上加,68.3元算是中上级别的收入了。
我们家的条件还可以,没有说生活十分拮据,一分钱要掰成两半用,但一年下来总觉得少一个月工资,我常跟老头子念叨:“要是一年能发13个月工资,那就刚好够用了。”当时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每个月就差十块钱,每到年底就差一个月工资。但日子总还要过下去,工资年年往上涨,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每月退休工资的涨幅也大了许多,账本看上去越来越富有。
当时的贴花储蓄、有奖储蓄是“存钱法宝”
账本上也有些看上去数额相对大的支出。比如1989年12月2日支出现金50元,是为了参与集贴花储蓄。贴花储蓄有点像印花税,最小面额是1元。自己贴在空白的储蓄单上,每个月买4元,一年下来就是48元,加上利息,再多加一块多钱,凑满50元,再存一个定期,这个过程就是寻常百姓一年中累积财富的大项目。除了贴花储蓄,还有有奖储蓄支出项目。那个时候钱真的值钱,省钱是每家每户的硬道理。每个月贴一笔钱储蓄起来,其实是为了在风波来临时,有个抵挡的资本,更何况还能得蜂花肥皂和白玉牙膏这些小奖品。
除了“省钱”开支,每年的“人情账”也不少。当亲戚间有个红白喜事,又要走动,肯定不能打空手白吃白喝呀。光送钱不好看,于是鸡蛋十只、馒头一斤、面条一捆地拿来送。积少成多,有时半个月的工资都拿来送礼了,接下去的好几个月里都要细心打算着过。
我们家里人也有给自己买礼物的时候,1990年前后,老头子就给自己买了块石英表,表盘65块,表带3块。那就是奢侈品了,戴在手上谁看见都是一脸羡慕,可把老头子得意坏了。
家电支出也是大头:洗衣机、冰箱都是1988年买的,1990年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到了1991年电风扇、取暖器也进家门了……买家电都是几十几百块,跟现在动辄成千上万好像没法比。以前的家电质量多少好呢,我家这台金鱼牌双筒洗衣机直到现在还很好使,为家里洗了那么多年衣服,我对它很有感情,舍不得换。
现在老是发微信,流量账单“蹭蹭”往上去
1994年老头子过世后,我就开始一个人生活了。领着退休工资过日子,我也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事情都想自己解决。每天早上出去吃早饭,想吃好点,豆浆、包子、茶叶蛋……没有五六块钱是下不来的,逛菜市场也是一样,馒头都要6块钱一斤了。
钱积累下来了,我最大头的花销成了给孙儿孙女生日、结婚时发大红包。儿女们就老是跟我说:“自己的退休工资你自己用去,不够还有我们贴。”我说现在年轻人买房、买车压力多大啊,老人家给点支持也是心意。毕竟我穿的、住的都不用愁,要是吃点大鱼大肉还容易痛风。
80岁以前,我还有项旅游费开支,青岛、张家界、云南、厦门……我都去跑过,近两年出门就少了。最近去了趟上海,流量费支出高了,因为我每天都要看腾讯新闻,还老在微信老年朋友群里收发视频,流量账单“蹭蹭”往上去。我用的触屏手机是家里小辈淘汰下来的,本来计划买个平板电脑,但闺女说伤眼睛,让我不要买。那就等我换新手机,再去账本上添上一笔。
其实记账就是为了自己心里对生活有点数。一行行阿拉伯数字看上去很单调,但都是一笔笔带着情绪的记忆和阅历。人生就是一册记账本,几十年积累下来才能有所回味。
体会人生百味,感悟生活真谛。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寻常人物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发掘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一面;在这里,你能走进不同人的生活故事,细细品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这里,你能触摸到每个人最柔软的内心,为心灵拂去烦躁社会的尘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