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垃圾桶,正在渐渐改变着衢城市民的卫生习惯。以这些垃圾桶为标志掀起的衢城“绿色革命”,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而且促进了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
生物技术让厨余“变废为宝”
每天傍晚6点左右,72岁的刘美英拎着一绿一灰两个小桶准时下楼来,绿桶内装的是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食物残渣等厨余,灰桶装的则是包装袋、玻璃瓶、餐巾纸等生活垃圾。
“听说厨余被统一回收后,会被发酵、制成有机肥。”刘美英笑着说,原本没用的厨余因为垃圾分类可以被再次利用,多花点时间也值得。
早在2015年初,市委、市政府便以厨余为突破口,开展垃圾分类减量的探索。今年4月1日,柯城区衢化街道联合衢州市清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巨化兴化物业公司,试点启用垃圾“干湿分离”投放,采用定“社区+物业+企业”模式,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平衡点,减少垃圾投放,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
据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计划,到2017年底,我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将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全市城乡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能力将显著增强,城区具备生活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理能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基本实现全覆盖。
企业参与破解垃圾去向难题
“喂!是蔡姐便利店吗?我家有二十来斤纸板、报纸和玻璃酒瓶麻烦上门回收……”5月21日上午,家住蛟池街的王桂英拨通了“蔡姐热线”,十分钟后,工作人员小刘便来到王桂英家中提供回收服务。
“确实很方便,一个电话就卖掉了家里一堆垃圾,价格也很公道!”王桂英说。
2016年衢州城区年垃圾总量高达38万吨。数量庞大的垃圾不仅让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也给管理者提出了一道民生考题: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分好的垃圾往哪里去?
为破解“垃圾去哪”的困局,今年初,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吸引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可回收物回收,对微利或无利的可回收物,由公益性兜底回收企业参与回收的方式,做到“应收尽收”。
民生实事,贵在细节。垃圾分类不新鲜,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屡屡遭遇难题。“蔡姐便利店”这次试点,看似简单,却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在细节设计方面显示出十足的创造力和执行力。
4月下旬,开张的蔡姐便利店目前已经有了三家门店,消费者可使用垃圾兑换积分在“蔡姐回收”APP上购物。
据悉,截至目前,我市垃圾分类的试点已从最初的23个小区扩展到169个小区,涉及人口近百万,近六成居民人口参与其中。
垃圾分类从孩子抓起
“同学们有谁知道废旧电池、使用过的餐巾纸属于哪类垃圾?”
“老师,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使用过的餐巾纸因为受了污染属于其它垃圾!”
“不错,这位同学回答对了一半,其实现在市场上购买的5号、7号电池都是无汞电池,所以普通废旧电池已不属有害垃圾,应列入其它垃圾”……
5月23日,市环卫处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市实验学校六(6)班,为孩子送去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课。
为提高孩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意识和能力,早在2012年我市各中小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设计校本实践课程,创新教育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相关做法,鼓励学生研究和解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中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学校组织过一场超炫的‘变废为宝环保时装秀’,像报纸、包装袋等废弃物品,经孩子们巧手成为了靓丽的时装。”提起当时的那场活动,曾参与其中的张建明感受颇多。他说,孩子在快乐参与的同时,传递了垃圾要分类,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的理念,这样的活动可谓是一举多得。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好,废物也成宝”……而今,在衢城大街小巷,关于垃圾分类宣传的标语随处可见。这场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的背后,是城市环境的巨大改变、市民卫生意识的大幅提升和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