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限塑令”实施9年为何成“一纸空文”
2017年07月11日 16:01:59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记者 王雯丽

  蒂娜是一只澳洲的海龟,它被人们发现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救活它的兽医发现:蒂娜的肠道里满是塑料碎片。这是一条前段时间许多媒体都在转载的新闻。

  或许有些老生常谈,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关注的目光。关于塑料袋的话题在多年前就已经被反复提及,因为难以降解,给环境带来灾难,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正是基于此方面考虑,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如今,距离“限塑令”实施已经过去9年,记者在衢城调查发现,超薄的、免费的塑料购物袋依然大行其道,屡禁不止。"限塑令"似乎已成为“一纸空文”。

  场景一

  7月2日下午3点。西区新开业的一家大型超市内,收银员扫完商品,说:“总共200元,要塑料袋么?”“要,大的。”“200.3元。”收银员麻利地从身下扯出一个塑料袋,放在结算完的商品上,示意下一个客人上前,市民便在一边将购买的商品一件件装进塑料袋。

  场景二

  7月3日早上7点。南湖菜市场内,一位市民在不同的摊点,分别买了芹菜、洋葱、土豆、小葱等蔬菜,用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塑料袋装着,手上就提满五颜六色的袋子。

  场景三

  7月3日下午5点。踏进市区上下街某水果店,印着“水果专用袋”字样的塑料袋就挂在一堆苹果旁,店主热情地招呼:“旁边有袋子自己拿,随意挑选啊。”

  事实上,在“限塑令”实施初期,可以说是声势十足,沸沸扬扬。2008年,本报就曾多次对“限塑令”出台后的情况作了报道。当时衢州的商场、超市、菜市场一度出现无免费塑料购物袋的局面,人们购物也开始使用其他材料的购物袋。可以说,效果得到了体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免费塑料购物袋开始悄然回归。

  九年之后,“限塑令”尴尬处境的背后,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

  “限塑令”成为“卖塑令”

  记者在市区某大型超市的一个收银台蹲守一个小时,20位客人有15个选择了购买塑料袋,小的0.2元,大的0.3元。“一个塑料袋就几毛钱,你都买这么多东西还在乎这几毛钱?”市民王先生说,家里很多垃圾桶,超市的塑料袋可以拿回去再使用,也不算浪费。

  被问到超市一天能卖多少个塑料袋,超市负责人表示自己不方便回答这个问题。一位市民说:“‘限塑令’就是超市的‘卖塑令’,不知道凭此赚了多少钱。”

  没有选择购买塑料袋的人,用的是在超市撕下的免费“连卷袋”。这些“连卷袋”放在水果、干货区域,供客人自取。

  生活习惯 买菜便利

  菜市场里每个摊主都准备了一叠各种大小、颜色的购物袋。“买几根葱,不过一元钱,难道你还让人花2毛钱买购物袋?”摊主李女士说,每个月都会去农贸市场买一麻袋塑料袋,堆在摊位下面,“很多客人都是老熟人,天天来买菜,不可能每天都赚人家口袋钱。”

  菜市场门口的干货店总有一两家在卖购物袋,很多摊主都在这里就近购买的,“最小的塑料袋2.5元一把,大约60个,最大的5元钱一把,有40多个。”干货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装菜的塑料袋不需要很好的质量,自己有“私人”的来源,价格便宜,利润不高,图个多销。

  服务需要 替代品无法满足

  水果店店主刘女士店里的购物袋都印上了店名,她说这是特地在网上定制的,可以顺便做宣传。“现在淘宝很多定制塑料袋店铺,又便宜又方便,而且量少也会发货。”刘女士说,比起蔬菜,水果价格更高,如果不能给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肯定没人愿意来买水果。

  在市区一家生意颇不错的面包店,客人选购的每一款面包,店员都用透明的包装袋装好,然后放进购物袋。据店员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用2000多个购物袋。

  店里也曾推出无纺布的环保袋,店员说,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客人都是临时起意来买面包,不会随身携带环保袋,“环保袋既占地方也容易弄脏,远不如塑料袋方便。”

  监管执行的难度大

  “刚开始时,免费的塑料袋突然要付费了,确实让很多人减少了消费,效果明显。”一位热衷环保的人士认为,到了后来消费者已经渐渐麻木,加上监管部门鞭长莫及,渐渐默许商家使用,图方便占据了上风。

  “从源头上整治,禁止违规的生产才能起到效果。”这位人士说,近几年,有了一些家庭小作坊,收集旧的塑料颗粒,在家里完成塑料袋的制作,“这些塑料袋质量都不好,尤其是有颜色的,有的还有异味。”

  “快递的包装袋,餐馆打包食物的口袋都渐渐多起来,这些是不是都属于‘限塑令’范围?”他提出这些新的问题。

  相关链接

  重振“限塑令”需多方发力

  “限塑令”几乎沦为“卖塑令”,如何让“限塑令”重新焕发活力,对政府、消费者、市场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验。

  在执行中,如果只是政府部门单打独斗,那就注定会独木难支,还应该调动社会、市场和消费者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塑料袋的治理过程中。对于治理者来说,“限塑令”遇到波折,恰是丰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随着环境治理能力和公众环保素养的提升,相信我们终有一天能够告别那些危害环境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干净美好。

  看世界各国,“限塑令”从不是孤军奋战:比如,对于自备购物袋的消费行为,积分奖励、可抵税等是国外常用的激励手段。这些实惠的细节,解决了“限塑令”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尴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让“限塑”成为公民自觉,还得从文明进程和现实考量出发,既要有罚在痛处的“板子”,还得有奖在明处的“糖果”。在“互联网+”时代,“限塑令”要复活,监管固然要给力,公共治理更要有情怀、讲智慧。总的来说,进一步完善“限塑令”制度,应让各方都更为主动地履行“限塑”义务,从源头上、流通上、使用上,全面解决制度不严、落实不力、监管不细等问题。这才是“限塑令”的长远执行之路。

标签: 塑料袋;限塑令;塑料购物袋;超市;菜市场;客人;水果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