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新四军历史上最大的集结组编地 为何选择了开化?
2019年10月17日 16:09:24 来源: 开化新闻网

  浙江开化,江南十二个地区红军和游击队7000余人在此组编为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大的集结组编地。采访组来到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采访江南新四军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集结组编的过程,倾听当地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讲述红色故事。

  江南新四军为何选择在开化集结?

  红色,是这片土地在艰苦卓绝年代最深的印记;绿色,是这片土地一直延续并且着墨更厚实的标签。开化,这座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源头的小城,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是浙西革命的摇篮,素有“歙饶屏障”之称。81年前,红色基因在这片绿色中孕育成长。

  新四军组建之初,如何确保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安全顺利集中,自然成了中共中央必须妥善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寻找部署合适的集结区域和地点。

  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同时,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的方针——集中“既要保存支点(南方各游击区的战略支点),又不拒绝集中”;同时在集中过程中,还要防止国民党吞并。同年12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江南十二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结于以皖南为重心的地域。

  新四军军部自1938年1月从汉口移驻南昌后,项英、陈毅、曾山、张云逸等分赴各地传达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关于部队整编的指示,陈毅前往皖浙赣边传达指示,并负责选择江南新四军的集结地。1月下旬,陈毅回南昌军部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根据陈毅侦察情况,确定了江南新四军各支队的最初集结组编地点——浙江开化。

  《新四军军歌》里有两句歌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那么八省健儿是在哪里汇成的铁流?就是在我们开化!之后,江南新四军才翻过马金岭,陆续奔赴100多公里外的安徽岩寺,接受国民党第三战区的点验。”10月11日,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宋义富自豪地说。自2006年退休后,他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开化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中,成功打造了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

  今年74岁宋义富解释说,江南新四军选择开化集结组编,主要有三方面有利条件:其一,开化有着坚实的中共党组织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化在红军时期是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部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皖浙赣游击区中心区之一;其二,开化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战略位置重要,符合新四军“不宜全部集结岩寺,应尽可能向前伸出到浙皖苏边区”的地理要求;其三,开化县城及华埠镇、马金镇等都是相对比较繁华的集镇,属于交通要道,具备新四军大部队集结时的粮秣和物资供给条件。

  1938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在陈毅、张云逸等直接组织领导下,在开化集结并进行整训,组编成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基本完成了以支队为单位的组编和各支队团营的构建,为向岩寺集中、东进抗日做了组织、政治、军事、军需补给等诸方面准备。

  沿着华埠镇解放路一直走,快到90号附近,转个弯就能看到一座清代三进式砖木结构的院落,这也是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的所在地。当年,陈毅曾在此居住办公,一支队的司令部、政治部也设在华埠,落实新四军一支队的组编任务。

  “当时华埠镇物资丰富,且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10个码头,可以通往衢州、杭州、上海等地。”为什么选在华埠?面对记者疑问,华埠镇枫树底社区工作人员吴慧解释道,同时她义务兼着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的讲解员一职,“不仅是一支队,二、三支队司令部和政治部也先后设在华埠,实施了支队组编”。

  “钱江源头,也是新四军集结源头。”开化人对此引以为豪。如今,新四军军歌依然在开化大地上嘹亮,血与火熔铸的铁军精神依然在开化革命老区绽放光芒。钱江源头这片红土地,在新四军的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把石塘整编红色故事永远讲下去

  “1937年,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闽赣省边区一带的红军游击队根据上级指示,于当年11月中旬陆续下山来到石塘,集中整编扩军。”9月26日,在新四军石塘整编纪念馆,今年70岁的上饶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卢志坚说,部队到这里后,打的旗号是闽赣边区抗日义勇军独立团。整编期间,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曾来此开展整编和扩军工作。

  卢志坚也是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一直在挖掘研究新四军在石塘整编的红色故事,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前来参观的单位和党员群众。在新四军石塘整编纪念馆,一幅幅图片和一个个历史故事鲜活展现革命前辈的历史足迹。“石塘是中央苏区县——铅山县的一个重要红色镇,历史悠久,镇里有七个会馆,有七个祠堂,这为当年红军下山整编提供了吃住的地方。”卢志坚介绍,当时来的部队人很多,也有不少机关,老百姓都腾出很多房子,罗家纸号、赖家纸行的老板也腾出房子来,为新四军机关办公提供场所。

  “当时到石塘镇的红军各游击队,只有600多人。因此,部队的首要任务是扩充。”卢志坚说,集中整编扩军时,黄道在石塘召开了群众大会,号召青年工人、农民、学生报名参军,上前线杀敌,又到附近各县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赣东北地区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周边地区的有志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军。

  “当时,闽赣省委也进行了紧急动员,组织了大批干部到铅山、崇安、蒲城、上饶、弋阳、横峰、广丰等县宣传抗日救国,动员青年人报名参加抗日义勇军。”卢志坚介绍,这些地方都是老区,群众基础好,一经发动,立即掀起参军热潮。特别是铅山、上饶两县的群众,报名参军尤为踊跃。不到一个月,部队便扩充到1300多人。不久又动员了100多人参军,由地下党员鲍永泉亲自送到石塘。到了1937年12月中旬,加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失散在各地的红军战士都陆续找到石塘镇来,部队很快发展到1500多人。

  1938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在石塘集训的闽赣边区抗日义勇军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饶守坤任团长,曾昭铭任副团长。“1938年2月9日,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张云逸、副司令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后叛变,被处决),政治部主任胡荣等主要领导人从南昌到达石塘,正式宣布了新四军军部命令,将在石塘的部队改编为三个营和一个机炮连。张云逸、谭震林分别在五团成立大会上做了动员报告。”卢志坚说。

  “石塘整编是南方八省十四个边界地区,红军游击队下来改编为新四军规模最大的。”卢志坚说,在石塘,不仅部队人数有了很大扩充,而且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下山的红军得到了很好休养生息,新招募士兵也受到了学习和训练。

  1938年2月25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奉命从石塘出发经开化奔赴抗日前线。卢志坚告诉记者,第五团开拔后,根据黄道同志的指示,留下两个合法机关,一个是在石塘饶州会馆内设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石塘通讯处,继续做好抗日宣传,动员青壮年参军和集中闽赣边区失散红军人员归队等工作,另一个是“河口留守处”,前者对内是中共沿山县委机关,后者为中共河口镇委。

  “新四军走的时候,石塘的民众扶老携幼,把部队一直送到上分线路口。此前,各大商会包括全镇的老百姓都是捐钱捐粮,为部队筹集军饷,支援新四军抗日救国。”卢志坚说,作为石塘镇人,要把新四军在这整编的红色故事永远讲下去。

  香泡树下的铁军故事

  “在这里,只要向当地居民提起一个叫‘香泡树底’的地方,没有人不知道。”10月11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院内,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宋义富指着眼前的百年大树告诉记者,“香泡树底”就是因这棵香泡树而闻名,它见证了陈毅率领新四军在开化集结组编的红色故事。

  这棵意义非凡的香泡树枝繁叶茂,已经遮住大半个院子,树上结满了黄灿灿的香泡果。

  “陈毅就是在这棵香泡树底发布了新四军一、二、三支队集结号令。”宋义富说,位于华埠镇工商弄20号的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是一幢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陈毅曾居住在这里近一个月,并完成了新四军第一支队集结组编工作。

  “这颗香泡树所在位置正是这座房子以前后花园,过去是通过被封掉的侧门出入后花园,在后花园栽种香泡树,既可以遮阳也可以乘凉,就是所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讲解员吴慧介绍,当年,陈毅带着机要人员以及战地服务团成员20余人,从皖南启程率先到达华埠。“陈毅住的房间靠着这棵香泡树,位于屋子最后面,相对比较安全。”

  “右手边是机要室,陈毅就是通过机要室和中央联系,发布命令,指挥各部队向开化集结,机要干部在新四军集结组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吴慧说。

  今年73岁的华埠镇居民方寿樟说,听老一辈人经常讲,陈毅来到华埠之后,向当地民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每天早出晚归,还经常点着灯盏熬夜办公。由于屋内空间有限,时常召集官兵们在香泡树底开会,商议事宜。

  “陈毅当时拿着用竹笋壳扎成的一个大刷子,边上士兵拎着木桶,里面装着用红土搅拌成的红水,蘸着直接在墙上写革命标语。”方寿樟回忆,在他10多岁的时候,还看到白色外墙面上,写着“抗战到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等大字标语。

  “当时,开化各界抗日后援会华埠分会在江西会馆举行欢迎新四军大会,陈毅在大会上作《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演讲,会场座无虚席,连帘台上也挤满了人。”方寿樟回忆说,当地民众非常支持新四军抗日救国,捐钱捐物,送粮送菜。

  “陈毅到华埠后,广交朋友,争取社会各界对新四军及抗日工作的支持,专门拜访了当地威望很高的吾瑞柏先生。”宋义富说,有感于陈毅的演讲,交往之后更是佩服于陈毅的文韬武略,吾先生专门创作了一首诗赠给陈毅。诗题为《陈毅将军经华埠北上》,诗曰:七月卢沟战火燃,应时救国扫烽烟。龙城飞将挥戈进,鼠穴倭奴落马前。抗敌不输裴度策,行军常懔武侯篇。他年我上芹阳岭,犹忆将军风度翩。

  烽烟虽已散尽,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这棵红色香泡树依然挺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向更多人无声诉说着这里的铁军故事、红色故事。

标签: 新四军;支队;陈毅;旧址陈列馆;红军;红色故事;整编;游击队;江... 责任编辑: 谢甜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qznews/201910/W020191017581624491436.png

新四军历史上最大的集结组编地 为何选择了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