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5000斤竹子“再造”滕王阁
2017年06月23日 14:29:46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张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大家都不陌生,形似酒樽的圆筒上立着8条龙,龙嘴含铜球,只要对应的方位发生地震,龙嘴大张,里面的铜球就会掉落在底下蹲着的蟾蜍嘴中。那么,用竹子编的地动仪长什么样?

  这几天,新昌县非遗工艺美术精品展正在新昌博物馆展出,竹编地动仪工艺品亮相后,不少市民赶去一饱眼福。

  除了地动仪竹编工艺品,展览还展出了天坛、滕王阁、万春楼等竹编作品。这些作品都出自新昌人刘国才、刘毅父子之手。

  滕王阁

  竹编地动仪获金奖

  “龙做得真精致!”昨天,新昌手工达人黄大妈和老伴在竹编地动仪前啧啧称奇。

  “完成整件作品用了7个多月时间,其中五分之二的时间花在了这8条龙上。”站在一边的新昌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刘毅告诉黄大妈。

  展出的竹编地动仪,以张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为原型,按2∶1的比例创作,高200厘米,宽128厘米,以竹为原料,手工劈丝,并运用竹丝经纬对换法,综合串丝、翻簧、微雕、精雕、双面雕等技法编制而成。

  竹编创作地动仪的想法源于一次偶遇。

  2015年,刘毅和父亲带着竹编作品参加了在义乌举办的一次展览,在摊位边上,他们见到了一个用青铜制作的地动仪模型,上面的8条龙栩栩如生。

  “以前我们做的都是古建筑,比如天坛、滕王阁,竹编能不能表现地动仪等古代器具?”2016年4月,刘毅的思考变成了现实。

  刘毅说,在整个竹编地动仪工艺品创作的过程中,8条龙是最难的部分,为了展现龙外部的肌肉感和起伏的棱角,他们运用了很多竹编技巧,其中龙身上的无数鳞片,是用“插毛”的工艺,把篾片一片片安插上去,过程十分繁琐。

  不久前,在文化部、商务部等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竹编作品《地动仪》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

  竹编天坛和滕王阁

  刘国才,今年71岁,是新昌县小将镇下朱部村人,15岁开始拜民间篾匠学习竹编手艺,是一位竹编老艺人。

  早在1984年,刘国才所在的原新昌工艺竹编厂就曾制作大型竹编作品《天坛》,1987年,该作品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中国浙江省工艺品展览会,被当地媒体誉为“东方珍宝”、“世上精品”,并被收藏于美国洛杉矶。

  当时的刘国才是竹编厂厂长,没有机会参与具体编制,他心中一直挺遗憾。2014年,退休多年的他决定弥补这一遗憾,他用8个多月时间,制作了高238厘米、直径280厘米的竹编天坛,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竹编天坛。

  有了竹编天坛的成功经验,刘国才、刘毅父子决定创作竹编滕王阁工艺品。

  “这次我们采用素色竹编。”刘毅说,因为不能上颜色,所以对竹子的要求更高,竹皮不能磕碰,为此,父子俩自己上竹山背竹子。历时8个多月,用了2500公斤竹子后,刘国才父子“再造”滕王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除了竹编作品,刘国才最担心竹编技艺的传承,虽然儿子刘毅做得不错,但他始终觉得现在愿意学习竹编技艺的人太少了。为了传承竹编技艺,刘国才还出了一本书——《竹编探源》,内容分为竹编探源、编制技巧和精品鉴赏三部分。

  地动仪

  编后

  寻找非遗的打开方式

  当故宫“卖萌”,开发出大量文创产品时;当神话故事搭上5D技术,以强烈的艺术效果震撼人心时;当传统出版物借助有声阅读APP,呈现全新的阅读方式时……还有一批传统的民间工艺,只能靠一编一织、一雕一琢、一捏一揉的手工劳动创造而成。

  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批植根于绍兴历史文化沃土的非遗宝贝,集体亮相非遗集市和非遗精品展览,这中间包括刘氏父子的竹编工艺品地动仪、天坛、滕王阁,等等。

  它的古老和稀有,它的独具匠心,收获了金奖,赢得了关注,却难以长久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非遗老了,真不愿它老去,这是包括刘氏父子在内的不少非遗传承人的困境与希望。

  好在社会各界已经达成共识——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但是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说易行难。

  寻找非遗的打开方式,正成为保护非遗的当务之急。

标签: 地动仪;滕王阁;新昌县;美国洛杉矶;竹编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