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开三层石板后,发现了一块有字迹的石板,我心里隐隐觉得里面可能有文物。”8月27日下午,新昌县城南乡石溪村村委会委员王国民带着10多位村民一起上山清理无主坟墓,在发现异常后,王国民立即安排村民停止挖掘、保护现场。
之后,城南乡有关领导将情况反映到了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文管办),专家接手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发现这是一处明代古墓,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古墓虽然没有出土陪葬物,但是出土了一篇墓志铭和一个墓志盖,分别是潘晟和吕光洵写的,非常珍贵。”昨天,新昌县文管办副研究馆员曹鑫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南乡明代处士张公墓的发现,以及潘晟撰写的墓志铭和吕光洵撰盖的出土,填补了新昌县近二十年来纪年墓考古发掘的空白,为研究明代新昌的历史文化、张氏宗族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山上发现明代古墓
发现古墓的地方是新昌县城南乡石溪村牛团山自然村一座当地叫仙女山(音译)的山上。
今年6月,新昌启动了常台高速新昌南互通立交工程建设,地点就位于城南乡。仙女山刚好在规划范围内,不久前村里启动了迁坟工作。王国民说,山上原来一共有100多处坟墓,大部分已经迁走了,还剩下10多处无主坟墓。8月27日下午,王国民带着10多位村民,一起到仙女山上清理无主坟墓。当天下午4点30分过后,王国民和村民们发现了一处无主坟墓。在挖开第一层石板时,并没有发现什么异样。挖到第三层时,王国民心里开始犯嘀咕:“这么讲究,会不会是大户人家的坟墓”?挖掉第三层石板,再清理掉中间的杂物时,王国民发现里面的石板上刻有清晰的字迹。这是一块长度有六七十厘米的方形石板,似乎嵌在一个石盒子里。“我心里隐隐觉得里面可能有文物。”王国民说,加上当时天已黑下来了,他决定让大家停止挖掘,保护好现场。
第二天一早,王国民便赶到城南乡,将情况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后者马上联系了新昌县文管办。“这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墓。”县文管办有关专家去现场一看,很兴奋,马上接手开展抢救性挖掘。
出土了一篇墓志铭
“这处墓还是很讲究的,保存完好,没有被盗的痕迹。”新昌县文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挖掘时,他们发现,为了密封和防腐,坟墓里每层石板之间还用了桐油、石灰、糯米等东西填缝。
挖开最后第五层后,文保专家发现了4个墓室,里面的尸骨保存完好,但里面并没有发现陪葬物。虽然没有陪葬物,但文保专家还是很兴奋,因为随墓出土了一篇墓志铭和墓志盖,这在新昌的考古史上还是很罕见的。
“写墓志铭和墓志盖的都是新昌的名人,写墓志盖的是当过明朝兵部尚书的吕光洵,墓志铭则是中过榜眼、后来官至礼部尚书的潘晟所作。”“墓志铭显示,这处坟墓的主人叫张谟,是南明张氏的后人。”曹鑫江表示。
墓主人是何许人?
那么,这个张谟是何许人?为什么两个当过尚书的人要给他写墓志铭和墓志盖呢?
曹鑫江介绍,发现墓志铭后,他们马上联系了“南明张氏”后人,并找到了民国时期修的《南明张氏宗谱》,发现里面就收录了墓志铭。“我们做了对比,发现墓志铭略有不同,应该是修宗谱时修谱人员做了删减。”新昌张氏源远流长,南明张氏始祖张珦,祖籍四川,宋开庆己未年(1259年)任新昌县令,后裔分居世路、拔茅、盛桥、杜河、央于、王泗洲、琅珂等地。墓志铭显示,墓主人张谟,字谋廷,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活了54岁。“根据墓志铭记载,张谟是一个处士。”新昌县文管办有关专家介绍,在古代,处士指的是有才能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指的是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据墓志铭记载,张谟夫妇孝友忠信,性行淑均,居家则崇尚节俭,待人则慷慨好施,闻名乡里,泽及子孙。
张谟的儿子叫张爱山,和吕光洵、潘晟都是朋友。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张爱山的母亲去世,张爱山将之和父亲合葬后,邀请了自己的两个朋友帮忙写了墓志铭和墓志盖。当时,吕光洵正在担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潘晟则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夺得了榜眼,当时是翰林院编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